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年是居委会换届年,一大批社区工作者走上社区岗位。近来参与的培训项目很多,直接为各地培训讲了不少课,当然包括线上培训。今天专题聊一下培训这件事。

社区工作者培训对象包括居委会书记主任以及工作人员,街道工作者,还有社区社会组织的负责人等等,整体有三个判断,打击面蛮广的,不过是我的真心体会,也是很多人的感受。

第一,80%的学员不想学。上课就看手机,根本对这些事儿没兴趣,可能本身对于这个工作也没什么想法,没有热情,仅仅当成个工作。

第二,负责培训项目的政府工作人员80%是应付。就当成一个工作,完成拉倒,请老师、开课、安排好,留下痕迹,多拍些照片可以了,拍照很积极,各方面形式该走的都走过,也没问题,你也挑不出错来。

第三,80%的培训机构没水平,又传统保守,当然你会说给的钱太少了,大家谁做也做不出水平来。

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培训成了一个痒点,做嘛,没劲,不做,又不行;成了一个痛点,真的是社区治理现代化的痛!

对于想做好这个事儿的20%来讲,大家深切感受到,痒点很痒,痛点很痛。

培训没什么效果,纯粹当成一个例行工作,做完拉倒。

培训对象没收获,全是讲座,灌输。

培训机构没成就感,做1个项目,做10个项目,没什么区别,也没有能力迭代,更加无奈的是,也没多少钱赚。

当然背后的原因蛮多的:

一、内容形式陈旧,培训乏新技术

培训方式还是大讲座、满堂灌,请一些教授、专家、老同志来讲,内容陈旧,社区工作现在发展太快,很多讲的东西已经过时了。

我参加过很多培训,有的培训非常重视培训的仪式感,被培训者也就很当回事。我们的培训场地都是政府的一些地儿,里面的布置特别行政化,再加上内容陈旧,没有仪式感,培训方式又陈旧,导致被培训者做得都没有感觉,被培训者也没有感觉。

培训有很多创新方式,网上曝光过教练技术等等洗脑式的培训,现场氛围特别好,为什么学员一下子肯拿出几万去上这些洗脑课,是有规律可寻的。而我们恰恰就走向了它的反面,怎么无趣怎么做,怎么内容陈旧怎么做!

二、工作机制上看,培训工作乏治理思维

培训这个事儿牵涉多方,对象蛮复杂,社区参与主体特别丰富,特别杂,多元治理的主体都可以参加培训,但是能够融合创新的培训项目太少了,资源很少,技术也有挑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培训的政府推动者中,民政要做,组织部也要培训社区书记,地工委也要培训,团委要培训青年社区工作者,街道也要培训,培训项目背后的钱是碎片化的,来自不同的部门,要求也不一样,培训对象也不一样,因此,培训工作一定要有治理思维,本身就是多方参与共同做的事儿,是一个协作。

但现在把这项工作碎片化掉,也没办法,政府财政机制导致的。这就导致培训很割裂,每一个地方培训的钱也不多,培训内容各自做各自的,培训的对象其实越多元越好,有利于相互交流,形成社区共同认知,而事实上还是条线式培训,不利于社区治理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同时,培训的水平、培训的偏好由个别领导、个别具体工作人员决定,所以整体上大家对于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内容更好,哪些形式更好,都局限在个人层面,没有什么标准型的要求,所以还是“人治”,离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还有距离。

三、作为一个业态,是不是一个有内在活力的好业态?

机构为什么没有积极性?因为不赚钱,培训费用特别低,请不到一流的老师,根据财政标准,高级职称、中级职称,钱少得不得了,也很难激励老师们开发好课程。另外,新的培训方式,戏剧工作坊,心理剧,也包括针对企业的好内容,如团队建设、领导力等课程,要引过来很难,因为他们的收费都很高,用在社区就没办法做,从业态来讲,社区工作者的培训成为了低端业态。

这件事儿到底怎么做?如何提升培训的有效性:

第一,行政能力的培训靠内训,根本不需要第三方,包括为老服务业务如何做?全岗通如何服务,老带新,自己内部资源传帮带就可以了。

第二,政策法律、社区基本认知等要在线上学,这种政策的知识网上有很多解读,建议还是在线上学,学完了之后,得到了这个知识点就可以了。

第三,转思想的要靠工作坊,要转变路径依赖,转变思想观念,一堆人一起讨论、激荡、辩论,才能启发形成一些新方法,这个要靠工作坊。

第四,综合能力靠实践,项目能力、协调能力、议事能力……要靠实践,把实践和培训结合起来,把培训从一两天的项目变成一个中长期项目,构建学习社群等学习共同体,这些人针对实践问题,一起实践,并在实践中切磋,在实践之中相互启发,提升能力,并加上专家、顾问、智库等后台的随时的支持,真正做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比如停车难,所有做这个项目的、或者对这个项目有兴趣的社区工作者人一起培训,在一个社群里交流,比、学、赶、帮、超,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培训效能。

最后,如果要从机制改革的角度谈社区工作者培训,我的观点是,要把培训当成治理问题,如果要提升培训的现代化水平,就要从以往的部门分散、资源碎片化中走出来,克服做过拉倒、形式主义,完全不符合现代化的治理。

对象要汇聚多方,而不是只针对一类群体;

资源要整合,培训要有整体规划;

内容上要整合,要有层级、累进、迭代,要有案例库、专家库提供赋能支持;

培训方式要创新,让有意义的东西有意思;

机制上,区级层面要有专业智库(这个符合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加快基层治理研究基地和智库建设,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理论研究”的精神),形成专业案例库和研发中心,这些需要制度上的突破的。

话题:



0

推荐

闫加伟

闫加伟

8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社邻家创始人,社区治理躬身入局者,19年公务员生涯,曾任上海某区文化局长;1年央企上海公司董事长;3年社会企业创业,善用跨界思维观察社会创新。长期从事自组织、志愿服务、公共文化、社会创新事业,指导数百家公益组织的成长发展。著有《草芥——社会的自组织现象》、《磨合的空间——政府市场社会融合发展模式》、《社区治理方法论——社会创新者说》;主编《社区治理方法论——88个案例告诉你》,参与主编《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精选案例汇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