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段话,是大米和小米(一家专业的自闭症康复平台)创始人兼CEO姜英爽的感想:
1)自闭症目前无法根治,只能通过持续治疗康复,决定了自闭症康复行业提供的不是一次性服务,而是终身服务;
2)师资、人才是行业最大的痛点;
3)线上培训只是家长需求的一小部分,只做在线课程满足不了对个性化示范教育的需求;
4)目前自闭症康复服务供不应求,未来专业的康复机构,有标准化输出能力才有意义。
触动我的是两点:第一,师资、人才是行业的最大痛点。第二,有标准化输出能力才有意义。
同样,在社区运营这个领域,是不是已经到了要提“标准化输出能力”的时候了?
可能你会指责我,你一个学社工的,社工讲求的是在地性、多样性,你在这里谈什么标准化输出?
还有人会责问我,又不是要上市,要什么标准化输出能力?人家都是小而美,你搞标准化输出有什么意思,太单纯,太不符合人性?
我认为,在社区领域,标准化输出到了必须要谈的时候了,标准化输出能力恰恰是当前的难点。
对于社区服务、社区治理或者说一些机构服务、公益项目,以及居委会的服务,事实上还谈不上标准化服务能力。
同样是社工机构,绝大多数还在摸索,而相比之下,香港的社工机构是有标准化输出能力的,经过了几十年的专业沉淀,有专业服务的标准,有职业价值观,有一系列标准化的文本。而在上海,更多都在摸索过程之中,摸索的方向肯定和香港殊途同归,就是标准化输出能力。
这就是社会工作的价值!
那么,标准化输出能力
对抗的是什么?
对抗的是在碎片化的资源,碎片化的制度安排,碎片化的项目和活动等普遍情况导致的对于社区运营、社区治理服务体验的不可测。标准化输出能力的目标就是可测的标准化。
在上层建筑,在支持网络,在机制设计等等方面,是可以有不同、多样化,有各自的特点,可以因地制宜。
但在和居民连接的那些点上,要有标准化的输出能力。这些连接点有四个方面:
第一,项目。就是标准化输出项目,这个项目和另外一个项目,居民体验度是一样的。
第二,活动。做活动的水平要保持一定的质量。
三是空间,空间的运营要像星巴克一样,无论到任何一个公共空间,可以标准化的体验。
还有就是服务。像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已经在推行标准化的服务(有的采取ISO9001质量认证,有的引入现场管理等)。接下来,标准化的公共服务要从几个行业的试点覆盖到所有的行业,从事务处理中心、卫生服务站,然后不断辐射到邻里中心,辐射就业服务、残疾人服务、老年日托服务……是一个慢慢拓展服务、全面提升社区服务精细精准的过程。
所以,和居民连接的这些点应该具备标准化的输出能力。
如果还没有做到,说明时机还没到。
标准化的输出能力最前端的是什么?就是被服务对象的感受度。
无论是前面讲的这四个方面,最终体现出来的感受度,是被服务对象的感受度。
中间有媒介,就是前面讲的那些连接的点,无论是活动、项目、空间、服务,这都是媒介。
最后的提供者是人。输出什么样的项目、活动、服务、空间,人才是关键,有标准化输出能力的人成为工作重点。
就像前面自闭症的姜英爽讲的,师资、人才是行业最大的痛点。师资其实也是人才,人才是最大的痛点。
不仅仅是自闭症行业,公共空间运营、社区商业、社区教育……,都一样,最缺的是运营人才,有标准化输出能力的人才。
如何培养有标准化输出能力的人才?
与人的连接的能力是核心能力,是核心的培训内容。到底是通过标准化的培训就能出来这样的人才,还是像地产中介一样在实践之中去打拼出来?
当下,有标准化输出能力的人才培训成为重中之重,难中之难,这就是今天的结论。
当然,这是开个头,怎么做我还没有想法,只能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实践中体验。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