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你该有的基本认知
当下,数字化转型成为各级政府热词。十四五规划中,“数字化”出现25次,“智能”出现35次,“智慧”出现22次,“大数据”出现10次。
数字化转型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精细化治理、基层减负、提高体验度等都离不开数字化转型。
而在社区治理领域,数字化转型还仅仅开了一个头,重点的社区安全、城市交通等有了一些试点和进展,但更多的领域,仍停留在传统的“信息化”方面,还远远谈不上数据赋能、数据治理。
数字化转型的好处不言自明:
第一是节约,节约人力物力,人工智能节约人力,精准反馈节省物力。比如酒店,无人柜台,无感入住;无人货柜,智能售卖;智能机器人,房间送货,这都会节省很多人力。
第二是精准。杭州做了一个很好的“治理创新场景”,针对居民调解,推出了“一码解纠纷”小程序。你和别人产生纠纷,气不过,扫这个码就行了,这个事可能涉及到八个单位,如果像以往线下开专题会,一是烦死,二是拖死,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解决,而现在,通过“政务钉”,一下子连接8个部门,成立项目组,并且根据调解进度,不断变换码的颜色,翻绿码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就是好的数字化应用,打破了以前的简单的行政动员,实现了一定的扁平化动员,这才是治理的数字化,数字化的治理。
第三是便捷。无感支付就是便捷,便捷得不得了,市民体验怎能不好!快速无感、非接触式支付手段是未来支付发展方向。当下已在交通、医疗、零售等场景应用较为广泛、人脸支付在人证合一场景也在大力推广中。
第四是高效联动。在精准精确的数据之下的协作、管理、服务、治理会变得更加高效。这是数字化转型的必然结果。事事有结果,件件有落实、可以推动各行政管理部门联动,形成管理闭环,过程中,明确了权责,提高群众满意度。
当前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
一是成本,硬件的投入太高。大厂设备价格高,包括摄像头、服务器等各类设备,再加上云端算法等有计算能力的控头50万一个,据说一路成本(综合算起来)要50万元,是to B、to G的思维,成本居高不下,一个街镇曾经进行智慧社区的试点,花了9000万,但效果也不理想,完全是to B、to G的思维,全面定制,不能标准化生产,成本降不下来。
二是算力不足问题及大数据治理能力跟不上。终端设备算力有了海量信息,但再多的信息也汇不成大数据,因为计算跟不上。技术跟不上,或者成本下不来,信息就没有变成数字化赋能的有用数据。算法上,中心化算法,把数据上传至后台的云,成本很高,如果是边缘算法,你到这个区域,比如区图书馆摄像头有20个,支持这20个的边缘算法,成本一下子降了不少。
大数据分析与数据治理还缺乏手段,数据运营和开放还不充分,很难形成一个真正的“大数据库”、一个“网”,群众还无法直观地感受到大数据所带来的好处,从科技端到应用端,再到体验端,还在路上。
三是场景问题,想象一下有非常丰富的场景,但实现有难度。比如图书馆的书读者乱放,这种简单的劳动,用智能理书的机器人当然可以搞定,但技术上不好实现,涉及识别、拣选、堆放、路径计算、还有硬件平台都比较复杂。目前的智能设备(不限于机器人)涉及的科学门类很多,需要各类企业共同合作创新,这就需要一个开放式的合作平台,但这方面还没有大的突破。
四是治理问题,数据碎片化,万物不联。信息化不是数字化转型,只是处理信息,所以,很多部门当下能够提出来的(有预算支持的,在信息化部门立项的)基本上都是信息化项目,都是传统的工作内容,根本称不上是数字化转型。
很多政府部门推动的,还仅仅是实现了信息与信息的互联,但没有实现数据与数据的互联,所以,一网管天下,屏幕越来越大,离万物互联还有很大的距离。
所以,数字化转型之路,挺难,在路上;但是大的方向没错,相关领导、部门要用大智慧来推进。
数字化转型最终是万物互联,能够把万物连起来,用科学的算力来分析、判断、决策、治理;
数字化转型重视的不是数据,而是处理数据的能力,这些数据到底怎么用,更重要;
安全监控也不是数字化,未来探索的是数字孪生,杭州提出“智慧大脑”,上海的“一网管全城”,都是朝这个方向在走。数字孪生就是未来的基础设施,在这个基础设施之上,精准精细的服务场景会不断生发。
从总体方向上,数字化转型不仅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提高了管理效能(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更是数据趋动的服务,以及基于数字的治理。
“十四五”规划中指出: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就业社保、养老托育、扶残助残、医疗卫生、家政服务、物流商超、治安执法、纠纷调处、心理援助等便民服务场景有机集成和精准对接。
便民服务场景有机集成和精准对接,这是数字化转型在社区的目标。
数字化转型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既有技术方面的,也有经费限制等因素,但当下各个地方的竞争,数字化转型的能力和水平是核心指标。
相关领导、部门要做这个事,格局要大一些,能不能集中力量做一个场景,成为网红应用,成为示范,在一个点上突破,其他场景、领域、工作都是相同逻辑,思路顺了,一顺百顺。
因此,我们的目标变成了“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成为网红应用场景”。
举个例子,杭州提出了未来社区的九大场景,杭州在某些方面实现了突破。比如,停车场的无感支付,完全实现了开车进去没闸机,有点像滴滴打车似的,坐完滴滴就走,没人管你收钱,停车就进去,出去也没有收费,付费是在后面提醒你。还有一个场景是医院的无感支付,甚至不用带医保卡,只要刷脸就可以了,理念也是一样的。
大家都有个疑问,盒马不是有好多开放货柜,顾客如果在里面吃了怎么办?现在技术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东西被你吃了,本来这个货架有,后来没有了,人工智能就认为和你有关,盒马也不会提醒你,只是在支付宝上把你的信用等级降低,这也是数字化转型赋能商管的典型场景。
社区治理领域,我们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示范(网红)场景呢?
要么是群众诉求最集中的领域,如停车难;
或者是展示度强、民生刚需的领域,如养老;
或者是流量思维,那里人多,做一个典型应用场景,比如社区商圈。
把钱有倾向性地用在一个点上,而不是撒胡椒面,相应的教训多了去了,比如前些年“美丽乡村”建设,把财政的钱撒在很多村,说是“公共财政的均等化”,结果每个村的钱都很少,只够刷刷墙,画个画,结果不到两年,这些钱都打了水漂。
因此,要把钱有倾向性地用在一个点上,一个场景上,全方位打造一个点,让群众可以直观地体验到。
探索了一个场景,逻辑就通了,就可以在更多的领域进行数字化转型了。数字化转型,一直在路上。
如想探讨数字化转型相关议题,或合作相关项目,可在文后留言。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