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两年,什么样的社会组织在社区发展最快?什么最有用?什么样的应该做什么事?

昨天参加交大“长三角一体化与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研讨会”,我就社区社会组织做了发言。

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活力之源,一个社区社会组织数量越多,越有活力,这是一个定理。

社区社会组织在治理体系中是“边缘性存在”,但又是社区治理创新的“关键性所在”,所以,一定要研究社区社会组织

社区社会组织有很多很多分类,根据功能分,根据组织成熟度分等等,挺复杂的。通过多年的研究观察,我把社区社会组织分成四类:

 

首先可以分为两大类:内生的和外来的,内部培育出来的是内生的,外部进入社区的是外来的。现在,政府购买服务越来越普遍,甚至居委会都开始购买了,所以,外来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在内生型社区社会组织里面,又分为两种:

一个是内在动力型。典型例子如“翠竹园的互助会”,最早是一个社区的网球俱乐部(自组织),几年后正式注册,又发展成为南京互助社区发展中心这样的服务南京市的一个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

二是外在驱动型,靠外力驱动的,比如是政府让成立,企业让成立,或者为了挣钱成立的。外在驱动型多有政府背景,比如上海长寿路街道社区治理促进中心,就是3年前成立的。

外来的社区社会组织也有两种:

一是内在动力型,典型案例“四叶草堂”,刘悦来老师创办,专门在社区里推广社区菜园。它有明确的价值观,有清晰的愿景,坚持做专业的事。

二是外在驱动型。它的动力不是对社区多感兴趣,而是要挣钱,所以什么活都接,生存优先。这里就不举例了,大家可以脑补。

所以,社区社会组织就成了四大类:一是内生内驱型,二内生外驱型,三是外来内驱型,四是外来外驱型。特点如下:

 第一,内生内驱型

是非常理想的类型,但可遇不可求,要有天时、地利、人和,有好的并且有能力的社区骨干、社区达人,还要有资源,你要做网球俱乐部,肯定要有网球场啦。

受领袖特质影响比较大,比如一个居民带着做了一个社区编织社,很活跃,做了很多丰富的活动,但是她有了孙子要照顾,可能就影响了这个社区自组织。

还有,成规模发展有难度,因为太有“在地性”了,复制不到外面,这个组织也不一定愿意到外面发展。当然,翠竹园互助手是一个特例,这个事业可以复制,这么有意义,可以去影响更多社区,于是就去做了。

这种意义上看,从经验变成模式的可能性比较小。

第二,内生外趋型

主要由体制或其他外力推动,近两年来,此类组织在街道社区注册得特别多,发展极其迅猛。以前的清洁公司、小物业公司、维修队等,都纷纷转型成为社区社会组织了。

街道也助力推动建立了不少枢纽型、支持型的社会组织,就像长寿路街道社区治理促进中心、某某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中心、某某社区基金会等,都是街道助力推动的。

它的问题是换汤不换药,并没有解决社区可持续发展问题,还是过度依赖政府资源。

第三,外来内驱型

他们虽然专业,但是进入到某个具体的社区没有资源,也没有成本优势。纵观这两年,也没有得到更大发展,没有产生大的机构,进入到了发展瓶颈,因为进入社区真的很难,在当下的经济形势之下,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在收缩,这类组织真的遇到了比较多的问题。

他们要进入一个社区,就需要深耕,政府也有相应的要求,而如果要深耕,就要放弃点理想,放弃点专业,这样的矛盾客观存在。

第四,外来外驱型

这些组织以目标导向,就是为了挣钱,为了拿项目,有什么拿什么。他们重项目,轻治理,但这样的组织往往成为招投标大赢家,因为他们太熟悉招投标规则了,政府喜欢什么,就迎合什么,所以参加各类社创大赛中标者特别多,他们擅长宣传包装自己。

为了挣钱、为了生存,什么活都敢接,积极性又特别高,但专业性堪忧,总体上对于社区社会资本积累并没什么大贡献。

事实上,我对这四类组织没有任何偏见,一个良好的社区,要有一个好的生态,四类都可以有,可以相互竞争,这样才能形成上下游,形成产业链,形成对于社区治理的赋能。

四类社区社会组织特点不同,施力点、探索点也会不一样:

第一类,内生内驱型,如果他们的信念足够坚定,可以成为正式社会组织;可以大胆地去探索社区志愿服务模式的创新,因为参与者几乎都是志愿者,少有专职工作人员;可以探索共享社区的项目,因为他们都是自带干粮,自有资源参与社区的,要发扬这一优势。

对于第二类内生外驱型的组织,重点要去解题,解难题——解基层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难题。

因为你是体制内的,肩负这些职能,有几个重点要破题:

一是社区党建引领怎么样产生实效,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治理效能的新提升”,怎么样产生实效,党组织引领这件事怎么样才能落到最最实处?

二是如何将治理的资源优势化成治理优势,你有那么多资源,别的组织都没有,你怎么样把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三是创新赋能,让社区产生更多的达人能人,激发更多创意项目,使社区治理的资金资源流动起来。

你必须去做这样的事,这几块都要探索出模式来。

第三类是外来内驱型

只有这类组织有解决“社区治理内卷化”的动机和能力,希望他们能够解决社区治理低水平重复、社区缺乏活力的问题。

希望这样的专业型、深耕社区的组织能够成为支持性平台,他们进入某一具体社区的成本比较高,但能不能抽身出来,成为研发中心、支持中心,成为社区治理创新模式的研究者,从中搜集更多的知识点,为社区工作者赋能;然后组建更多的项目库,为社区的自组织服务;还有成立资源池,为更多的机构真正的助力。

第四类外来外驱型组织

他们并不是一无是处,希望他们能够探索一下社区治理的标准化,还有产品化。

比如社区空间更新,要更新一些小的“城市家俱”,那么,他们可以研发这样的产品系列,让社区可以拿来主义。

社区里新型公共空间(可称为“灰空间”)越来越多,他们不可能都由体制力量来操作,也要专业运营,而此类社会组织是运营的个中高手,他们即使不是理想驱动,而是现实驱动型,但可以把成本压低,效能提升,如果再配合上政府监管机制的提升、评估机制的科学,他们是有可能把各类社区公共空间运营好的

还有,就是可以向社会企业发展。

今天,我提出这四种类型。我特别重视内驱力,你有没有内在驱动力,还是政府推动你了,是不一样的,任务也不一样,重点也不一样,但是,不影响每个组织都能特长,我没有歧视哪类组织的意思,只是希望各类组织都能在社区里发挥作用,提升社区治理的社会化的整体水平。

 

话题:



0

推荐

闫加伟

闫加伟

8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社邻家创始人,社区治理躬身入局者,19年公务员生涯,曾任上海某区文化局长;1年央企上海公司董事长;3年社会企业创业,善用跨界思维观察社会创新。长期从事自组织、志愿服务、公共文化、社会创新事业,指导数百家公益组织的成长发展。著有《草芥——社会的自组织现象》、《磨合的空间——政府市场社会融合发展模式》、《社区治理方法论——社会创新者说》;主编《社区治理方法论——88个案例告诉你》,参与主编《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精选案例汇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