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欣慰的是,今天的社区治理已经从“有管理、无治理”升级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以往,讲到社区治理其实都是社区管理,由行政力量推动,经费来自于体制,资源、参与也来自于体制内部。
当下,这种情况普遍得到改观,大家谈到社区都有了非常强烈的社区治理思维,希望吸引更多居民、社区单位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多方参与”成了一线社区工作者的基本理念和工作习惯。
总体上,社区已经从“有管理、无治理”发展到了“有治理、无技术”!
无技术是指什么?
可能你会说,现在社区治理创新不断,很多的手册、导则、项目包……号称的技术满天飞,不能说没有技术吧,你看,大量的“1+3+N”机制、五步工作法、某某工作室等等,这些不都是技术吗?
而这些内容,一下子大家就能拿来用吗?更多的是经验的堆砌,还是真正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社区治理的技术究竟从何而来?
第一,行政创设
政府通过出台政策措施、创新项目,不断推动社区治理技术的升级,各级政府也在不断选树这样的经验、典型、案例,从管理水平来讲,都非常高,并越来越精细化。
比如,军民经验123335体系,议事层、决策层、执行层分开,十几年前上海、深圳探索的,现在很多地方推社区基金会、共享社区等项目,推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等举措,后面都会有很多技术的支撑,总结出工作法,形成社区基金会建设建设导则,推出工作手册等等。
行政创设的技术,最大的风险是人去政息。我们看到了大量的这些挺好的做法,只要坚持下去都不错,但是换领导了就不行了。
第二,本土创新
在基层认识了大量社区工作者,真的特别敬业,有一次在河南郑州认识一社区书记,一周都没回家,在社区防汛。
这些兢兢业业的社区书记,多年的工作也总结出了很多工作方法(技术),比如志愿积分机制,社区达人引领技术,物业党建机制等等,很多基层都在创新推出这样的内容。
第三,外部输入
从海外、国外引入社区治理技术。比如从台湾地区引进来的社区规划、社区营造技术。
2008年,深圳推出了“香港社工督导计划”。2018年,广州推出了三年近600人次的香港社工督导计划。这些都是把海外社区治理技术引入的案例。
类似的这些外来技术,在今天的形势之下还是会遇到意识形态等的困扰,而最大的问题是高成本,技术输入都需要由海外专业人士来提供服务,成本会比较高,非一般的西部地区有钱可以支撑。
比如,把香港的某项技术引进过来,指导一个普通社区的报价也会在十万以上,大多数社区是付不起。
纵观当前全国社区治理,即便有了一定的探索和引入,但真正能够到技术层面有实效的内容还是相当的少,特别少,并且遇到了很多很多问题,有的不能持续,有的是成本特别高。
如何探索、培育、形成中国本土特色的社区治理技术?需要一个地区、一些机构、一些人的坚持。
上海的刘悦来老师十几年来一直在做社区花园,不断地在更新技术,今年又将推出手册的升级版。
阿甘的南京社区互助会在全国不断推广,爱有戏的“一勺米”、“义仓”等项目也都在全国推。
这样的项目以及其体现出来的技术主义,显得还是那么少。
我们期待更多的社区治理技术产生,这些技术:
第一个特点,应该摆脱对某个政府机关、某个机构、某个人的依赖,能够真正成为纯粹的技术,而不是某个人的治理艺术,不能人去政息,不能非他不可,再通过一个机构、一些人不断的坚持,长期主义,才真正能够形成。
第二个特点,可复制,可推广。你不能复制,不能推广,那还称不上技术,充其量就是本土经验。
第三个特点,这些治理技术要生长,随实践不断迭代。你这个技术不能迭代,只能低水平徘徊,肯定称不上是现代化的社区治理。
第四个特点,能赋能治理,技术能为治理插上翅膀,不断提升基层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
同时,成本要低,不能高成本,对于社区来讲,如果成本特别高,技术就没有优势。技术带来的是便利,带来的是,你是一个新社工,学了之后就能在社区里一步一步地做,这种便利性、可复制性、低成本都是技术有效的关键。
从经验的堆砌到技术赋能治理是当前最值得探索的事。推进这事也需要治理思维,对于相关政府部门而言,需要长期不懈地去推进这个事,就像全国妇联推进儿童友好社区,不能朝令夕改,这个先不谈。
以“食物银行”为例,“食物银行”是一个国际知名的共享社区项目,美国这次疫情期间,食物银行就发挥了很大作用。
国内仅我听说过的就有不下10个社区在推这个事,最普遍的现象是,学皮毛,学形式特别快,弄个冰箱,共享冰箱,配上二维码,商户捐点东西,就成了。很简单啊!
比如建议事会,也很EASY啊,你建议事会,我建儿童议事会;你建一个,我建5个,一个弄堂我弄一个弄堂议事会,这个也很容易嘛!
而如何让议事会更加有效,让食物银行运转有效,后面是一整套的技术,需要有软件设计,机制制度设计等系列的解决方案。
这恰是技术的深层逻辑,否则,你这食物银行,没人知道领,食物臭了都没人领,这个就没有多大意义,老百姓也不愿意捐给你东西,就不是一个好项目。
类似项目很多,教训也很多,所以,当下已经到了拼技术的时候了,到了更新技术思维和升级技术能力。
对于旨在探索社区治理技术的专业机构、以及一线社区工作者来讲,我们要尊重技术。
尊重别人的首创,而不仅仅是抄袭;
尊重技术的作用,勉力创新、研发、升级自己的专业,不断升级技术;
开放态度共享技术,希望更多人一起共创,不断升级技术;
对于一些专业机构来讲,要有长期主义思维,不断地提升研发能力,不断创新技术推广方式,“关灯一小时”等国际项目为什么这么有影响!
到目前,全国性技术赋能的专业机构依然屈指可数,恰恰说明技术赋能社区还只是一个开始。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