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上周遇到了一个很出名的老社区书记俞静,为传承她的经验,长宁区还建立了“俞静书记工作室”。

一见到她,就想起了她说过的一个案例。多年前,一个居民到一名社区工作者办公室,聊家常,聊了一会儿,这个社区工作者不耐烦了,说“阿姨,我们在上班,不能闲聊的。”

这个例子蛮触动我,多年后的今天,这种情况是不是更严重了?

对一个社区工作者来讲,一线工作永远面临着上面的事儿、下面的事儿,以及中间的平衡。

俞静说,当年她刚做社区工作者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现在的社区工作者是什么样子,她心中有杆秤,可称之为“灵魂三问”吧!大家也不防自问一下。

 

第一问,该不该一直坐办公室?

 

有的社区工作者把坐办公室当成工作,认为呆在办公室是天经地义。而俞静说,当年那有时间坐办公室,都是在社区里,和老百姓打交道。

 

第二问,活干不干得完?

 

干活的状态是什么?是等活干,还是活干都干不完?

俞静说她当年活怎么可能干得完?天天忙不完的事儿。现在有些人在等活干,不懂得自己找活干。

 

第三问,干什么活?

 

等活干的话,等的是什么活?是上面下的任务,这种活必须做,社区工作者会觉得这是“硬活”。

其他的活就不是活,比如和居民聊天、到居民之中去听他们的需求、诉求,动员居民,搞社群活动,觉得这都不是活。

 

这三个标准是不是一个好的社区工作者的标准?

 

今天,很多领导、专家,以及居民们都在说,社区工作越来越行政化了,这成了社区工作的最强“符号”。

今年,好多居委会换届,许多新的新社区工作者,包括一些书记都是新的,踏上工作岗位,社区工作者能力上最缺的是什么,最擅长的是什么?

现在的社区工作者学历越来越高,文字能力普遍很强,特别擅长做的就是行政工作。

把上面交办的任务完成就可以了,这是越来越多社区工作者的认识。而让他们做群众工作,却很陌生,不懂、不会、不自信,一是年纪轻没经验,二是没有信心做,三是根本不想做,因为,没有考核。

我们不能强求所有的新的社区工作者像俞静老书记当年那样,把社区工作当作一种事业,当作一种“无限游戏”,无限为老百姓服务,像蜡烛一样一直燃烧。

不能强求所有的人都是这样,这是一种高标准,是一个优秀的党的基层书记的高标准。

不可否认,大多数人真的把此当成职业,越来越多的人把此当成职业。收入虽低、但离家近,活也不多,所以,只是一个职业而已。

和年轻人说信仰、理想、信念,可能说不过,年轻人思辨能力强;也说不得,会起反作用;也说不通,因为说服人真的很难,连表面的信服在普遍有个性的年轻人面前也不一定做得到。

我们能说的,就是当成职业,是不是也要有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这个年轻人更易接受些。

 

如果把它当成职业的话,在精细化治理时代,一个新社区工作者的自我修养有哪些?

 

首先对你的职业有一个准确认知。

 

你是一名社区工作者,定位是什么?绝对不只是行政工作,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人的专业岗位。

这个岗位可被称之为社区工作者,从大类上划入政府公共服务岗位;从专业化的大类分,可以称之为社区社会工作者。很多城市探索过社区社工、党群社工,都是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探索。

基于任何一种理解,社区工作都不是完成行政工作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群众工作;不仅仅是行政动员的末梢,还是社会动员的起点。

就这份职业而言,是一个体现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工作,既体现德治,也体现法治,更体现自治、共治的艺术。

 

其次,如何看待工作压力?

 

任何职业都有压力,理论上,社区工作者又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群众事无小事”,工作内容多杂而又琐碎,并且,事实上工作做也做不完,还有一些防疫等临时的重大任务,在这样的“无限游戏”情景中,还不能有“游戏”思维,每一件事看起来都很重要,每一个居民的需求都要尊重。

一个职业,充满了内容的“无限拓展性”和目标的“不确定性”,你会怎么看,又怎么干,真做不过来,真的无奈的时候,是不是要“躺平”。很多人很年轻,刚开始做这个事,你要“躺平”到退休,也太说不过去。

另一方面,从各级领导、各媒体、各类专家、各类“代表”都在为社区工作者呼吁“负担”,而现在又是精细化治理时代,又不可能减掉,怎么办?无解吧!

 

在这个时候,要强化的职业心态是什么?

 

要有自己的职业操守,要有自己的职业认知,有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说到底,要有自己的“初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今天也不想把讨论提升到哲学层面,但是不在这个层面上思考,又真的解决不了“意义”的终极问题。

我职业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我要坚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要坚守什么,我内心的坚定来自于什么信念,我的人生的“意义”何在…..

以往,不认为,社工的职业伦理有多重要,做得越久,发现,这个最重要,因为尊重、平等、助人自助……影响的是一生的选择

 

因此,要坚守的东西可能是:

 

这个活是不是“实事求是”?

这是事实,还是判断?

这事有效能吗,还是形式意义?

这事对社区发展有利吗,还是反面?

这事能解决老百姓问题吗?

唯有这些真实的体验、感受、收获,才会带来沉甸甸的职业感。

 

第三,如何提升职业能力。

 

在精细化治理时代,一个新的社区工作者,要和职业同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这是核心目标。即使工作不收获,能力有收获也是职业的成长。

综合能力和素养是社区工作者的核心能力,这么多事,既有上面的事儿,同时要考虑下面的事儿。社区发展是多元性的事,考核的就是综合协商和引领共识的能力。

科学和专业的素养,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智能化治理,这都是新课题,需要提升科学和专业的能力。要有自己的判断,那么多事情,那么多行政的事情,怎么样提高工作效能?怎么样做事,不会让职业变成重复的、简单的劳动,而是能够总结经验,总结规律。对于居民的动员、议事、怎么形成共识,都是有技术的专业的活,这方面,年轻人有优势。

在精细化时代,你把社区工作化成一个一个项目,项目化、流程化、标准化是不是可以探索。

 

第四,如何提升个人修养?

 

除了管理事,管理外在的事,还有内在的事,管理自己。一个社区工作者的自我修养是什么?

对待事儿的责任感,对待人的包容性,对待新鲜事物,怎么学习研究、怎么攻克难题、怎么能力迭代?如何形成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习惯。

按照一个职业的要求,你做到了,越做越得心应手,有了工作的突破和成绩,就会有职业的成就感。

可能,在这个时候,工作真的就不是简单的职业了,而变成了一种“事业”了。因为,这种职业的自我修养使你摆脱了躺平,从而在所谓的“最琐碎、最虚无、最卑微”的职业之中发现它的意义。

话题:



0

推荐

闫加伟

闫加伟

8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社邻家创始人,社区治理躬身入局者,19年公务员生涯,曾任上海某区文化局长;1年央企上海公司董事长;3年社会企业创业,善用跨界思维观察社会创新。长期从事自组织、志愿服务、公共文化、社会创新事业,指导数百家公益组织的成长发展。著有《草芥——社会的自组织现象》、《磨合的空间——政府市场社会融合发展模式》、《社区治理方法论——社会创新者说》;主编《社区治理方法论——88个案例告诉你》,参与主编《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精选案例汇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