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期一直在琢磨万科的郁亮说的话,地产行业度过了土地红利和资本红利阶段,进入运营红利阶段。

事实上,很多行业进入深度运营时期,物业公司运营的深度越来越深,不只简单的提供维修维护保养,以及居民的服务,甚至还在做政府社区治理参与项目。

对于社区工作者而言,或者对于社区公共空间而言,是不是也有运营红利可吃?

通过多年运营的经验以及观察,政府背景的社区公共空间这个领域毫无红利可言,政府项目重点是公共性和公益性,运营任何一个邻里中心,政府购买服务,招投标给的钱不可能是红利,而是管理费,管理费是固定的,如追求红利,运营机构只有压缩人员等成本,如果一省再省,这个空间最大的可能是“毫无运营可言”,压缩到了极致,就完全变成了规定动作,重要的时间节点以及重要的领导要求,成了公共空间存在的第一追求。

我们看到,大量的公共空间,绝大多数其实毫无运营可言。只是简单的开门关门、简单的活动和简单的服务,谈不上治理,更无营造。

社区公共空间按道理来讲是一个可以产生红利的地方:

给了你空间,没有成本、没有租金压力;

给了你天然的“社区入口”,进入社区没有任何门槛,社区居委会配合你进社区;

很多数据向你开放,包括人群数据、需求数据等等……

在这样的优势地位之下,按道理通过运营会产生很多红利。

运营红利不一定都是资本红利,也可以是社会资本红利。

政府主导类社区公共空间摆脱不了一个宿命,尽管初心是为居民服务,但是更多标准如果由政府控制,很难把这些指标化成可持续的项目、活动、活力、感受度。

因为,里面问题特别多,购买服务资金审计机制、考核机制、运营周期等等,都可以导致社区公共空间的“消极”,这些就不展开讲了。

当下,地产企业、物业企业、文创企业、社会组织,甚至社区居民组织业委会等等,都想进入到社区公共空间领域,因为大家都认为未来可能红利很多。这里面,除了政府控制公、推动的社区公共空间之外,还有大量类似的“灰”空间。

它是个大象的话,有人看到了它的大腿,有人看到了它巨大的墙一样的身躯,但站得更高看这头大象,会发现这头大象真的是很重很重。

社区公共空间,命中注定不是单一运营,而是复杂运营。

这里有太多的“既…...……”,既要营利,又要公益;既要老百姓满意,又要领导满意;既要做出网红,有情调,又要亲民,有烟火气……

对于运营者来讲,不断的处于分裂之中,这对于想入行的大家是个重大考验。你的包容度、开放度、承受力有这么多吗?

社区公共空间,命中注定是“重”运营。

简单运营大家已经不care了,简单聘几个人就能管管,这不叫运营在这里面搞搞活动,一年搞多少场,这还不叫运营,大家对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种运营不仅仅意味着更多的人力成本之重,而是非常重的内容运营“重”。

在当下社区,所谓的“金融产品”已经很难进了,因为被骗怕了,P2P各种爆雷。

为什么社区团购就能进?因为它在老百姓有能力能够算账算清楚的范围之内,也在居民能够承受的风险之内,所以社区团购比较火。

而你怎么进入社区?靠什么进入社区?

你会说,我本来就在社区,但是事实上你在的是“物质化社区”,你的影响力有没有在社区,你的服务能不能进入到家门口。

倒过来,你能不能吸引更多居民到这边来。

这都是内容运营都要解决的问题。

一进入到很“重”的内容运营阶段,就面临非常多的问题,我经常说运营空间、运营人和运营文化。比如,你要运营一个空间,大家都想把它做成“网红空间”,但是,怎么做啊?

你这么小的投入,这么小的地方,怎么做成“网红”。

前面听到过一个经典例子,一个小咖啡馆,面积很小,100平米都没有,两层楼,店前有几棵银杏树,秋风之下,黄叶飘飘,很多人举着咖啡杯在树前拍照,背景就是飘落的银杏叶,这样的一个小场景迷翻了很多人,这么一个小小的空间就成网红空间。

你会说,这好象很容易啊。但就拍拍照就能拍成网红吗!

背后有很多东西,咖啡馆的色彩搭配,杯子好不好看,树叶的摆法,咖啡的花,任何你看到的觉得美好的东西,背后都有着非常重的运营,你认为它随手一拍,其实都是设计得非常精细要给你看的东西。

回到真正的运营(面向居民而非领导,有可持续发展压力而非购买服务)就会发现,需要非常非常的精细化。

这个空间提供的产品、服务让更多人知道,到底要自己搞社群、搞活动导游,还是去用平台(美团、点评、大号等),平台如何运营你懂吗,你的朋友圈怎么运营,简单发公众号,发朋友圈已经不行,光靠自己的小流量,小红书写写文章有成功可能吗?也可能,但是极其缓慢,不像以往砸个5万块可以弄来100万粉丝,这样的时代过去了。

大平台之下,一切都要策划,怎么运营大众点评账号、美团账号和小红书账号,就变得很重很重,不过是费钱,费人,而且费智力,因为你要找到有独特审美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很贵的。如果自己投入进去,那也是很重很重的时间成本。

如果不是这么精细化的去做,你的服务产品可能就没人看到,就没有人来。

类似的社区公共空间的运营也日益文创化。

因为你的空间独特,人群独特,环境也独特,内容也独特,服务也独特,产品也独特,这样的情况下,你做的是小而美的事情。

以往谈到的标准化的产品、项目、工具包,都是工具,而内里的深层次的内容,都是文创。

你变得要么完全开放,去倡导,讲情怀,做公益。一个朋友在推“错袜行动”,故意穿错袜子引起大家对自闭症孩子的关心,这是一种完全开放的倡导。

要么做成知识产权加持的东西,有商标,有内容,有知识产权而这也很重。

像绿色植物地图、社区跳蚤会等等项目,大家抄来抄去,而你有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内容?

再朝前走一步,能不能形成一个深度运营品牌。

现在不缺空间,真的不缺空间,特别缺运营品牌。

比如运营儿童友好社区的有没有品牌,运营图书馆这种公共空间的有没有品牌,你有品牌就有很多空间会邀请你入驻,你就有谈判溢价的空间了。因为,深度运营品牌是稀缺的。

所以,对于那些有志于去做这个事的机构,这是一个很大的方向,一个很好的方向,你可以去做这样的运营品牌或项目品牌,那么多的地产,物业,政府,都需要这样的内容。

而无疑,这样的内容打造是重运营。

不知道你和你的团队准备好了吗?

 

话题:



0

推荐

闫加伟

闫加伟

8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社邻家创始人,社区治理躬身入局者,19年公务员生涯,曾任上海某区文化局长;1年央企上海公司董事长;3年社会企业创业,善用跨界思维观察社会创新。长期从事自组织、志愿服务、公共文化、社会创新事业,指导数百家公益组织的成长发展。著有《草芥——社会的自组织现象》、《磨合的空间——政府市场社会融合发展模式》、《社区治理方法论——社会创新者说》;主编《社区治理方法论——88个案例告诉你》,参与主编《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精选案例汇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