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不知道为何,“内卷化”这个词近期又热了。

《新周刊》的封新城转了一个《你知道什么叫内卷吗?》的博文,讲到了内卷化的四个悲催现象:内卷是无意义的精益求精,内卷是低水平的复杂,内卷是向内演化的雕虫小技,内卷是固化社会形态中的一点花样

 

后面的感慨特别触动我:内卷是一种无声的悲哀,它耗尽了我们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而陷入内卷的人还乐在其中,不觉得那是悲哀。

内卷告诉我们,精细、复杂、讲究不等于高级,更不等于先进,只有不断突破、创新和创造,才能不让那种精致的、繁复的、看起来特别敬业的内卷化状态困扰我们。

学习真正的新东西吧,那样国家社会才有希望。

博文中举了很多例子,比如说对于《红楼梦》的细碎的研究,微雕是技术而不是艺术,大会场里把杯子摆成横看侧看皆成行的无谓的精致……

回问社区治理,有没有内卷化的悲催现象?

反思了一下,不仅有,并且很普遍。

如何看待某一类创新,这类创新就是抬头不断地更换,追求的是形式上的创新。

这个街道搞了街区治理创新,那个街道搞党建联盟,另一个街道又搞一个新花样,但是内里的东西是一样的。前天和谭建光教授聊天,他就讲到这一点,各地实质性的内容都差不多,但是形式意义上的创新不断,不断地换抬头、转频道,形式意义上的创新太多了。

如何看待某些典型,这些典型很多经不起推敲,更多是文字游戏,是资料的拼接和堆砌。

更多的工作是文字工作,像裱糊浆一样,复制粘贴,搬过来,搬过去,所以,很多典型并没有典型意义,但讲得好比做得好,这也是典型的“内卷”。

如何看待社区资源的普遍匮乏,说起来有好多资源,其实是社区治理主管方能够掌控的那些资源的不断搬运。

弄到这边,是自治创新;弄到哪里,是儿童友好社区创新;搬到这里,是社区党建创新;搬到那儿,是文明创建工作取得新进展!

背后,是那点可怜的能整合的资源不停地组合,呈现出了极其鲜明的“内卷化”,无论你怎么样变,动员的还是能动员的那些人,出钱出力的还是自己能够掌控的那些人,而新的资源其实并没有被卷进来。

这些现象,难道不是典型的内卷化吗?

“内卷化”这个词在社区治理领域普遍存在,这不是我悲观,而是事实如此。

今后要真正地去突破、去改变“内卷化”,很多地方又发明了很多词,精细化、智能化、社会化……,1+3+N,三位一体,三驾马车……

事实上,当前的很多精细化其实也不一定意味着社区治理的创新,智能化也未必意味着克服了内卷化,有这么几个方面值得突破。

第一、如何探索形成以社区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新机制。

新机制以克服“内卷”为使命,克服以行政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惯性。行政任务导向,形式主义不可避免,这个已经不用再证明了!这方面各地的探索也挺多,怎么解决停车难、加装电梯、宠物扰民……这成了社区治理创新的一个大方向,这是克服内卷化积极探索。

第二、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精细化

事实上居民需求很敏感,跑到一个社区空间不舒服,就不愿意再来第二次。精细化要追求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精细化,比如标准化、智能化都要重视居民需求导向,居民体验为主,而不是让管理者舒服。这也是很多地方在把社区办公空间更新成为社区共享公共空间的原因。

精细化不是无谓的“内卷”,而是以居民体验为极致追求,要改变粗放的管理服务方式,这一方面,SOP标准化流程、把ISO标准引入社区公共服务、把更多的智能化手段引入社区营造,这都是值得尊敬的。

因为,这种探索,把方便留给了居民,把麻烦留给了自己!

第三、围绕新场景的社区项目创新

现在好多项目已经成为典型的“内卷”项目,钱来自于“内”(政府),花给“内”(已经整合得很好的机构),由“内”(自己的机构)来办,由“内”来评估,由“内”(政府内容)总结、树典型、做宣传。成了为了项目而项目。

项目应该转而向外,突破传统的项目思维,将项目的“外”作为标准来要求自身,要有新形式、新渠道、新营销,更要有新资源、新对象、新资金、新团队……

成都市还提出了新场景,场景营城,推出1000个新场景。这种新场景如何营造?场景到底在哪儿?场景营造的目的是?居民为什么愿意参与?场景中如何互动?关系如何形成?

第四、以挖掘新资源为目标的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是系统性的,社区怎么营造,资源多了,自然而然营造得好,所以社区必须要多去挖掘各方面资源。要多去挖掘新资源,不是以那些我们习惯了的“内卷化”资源,而是更多外在资源,都能“卷”到社区治理体系之中。

可能我们一直在摸索,一定要跳出“内卷”,创造新项目、挖掘新资源、联动新机构,最重要的,要有新成效!

从这些探索中出来的才是真正的社区治理的新技术,有用、有效才是真标准,任何的以形式主义为目标的“内卷”只能增加基层负担、增加工作复杂度,而不会真正地提升社区治理的现代化水平。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些数据主义、照片留痕等等,这就是“内卷”的典型表现,我们要突破,要从新技术入手的。

为了避免“内卷化”的悲催,这些方向都值得我们努力。

 

 

话题:



0

推荐

闫加伟

闫加伟

8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社邻家创始人,社区治理躬身入局者,19年公务员生涯,曾任上海某区文化局长;1年央企上海公司董事长;3年社会企业创业,善用跨界思维观察社会创新。长期从事自组织、志愿服务、公共文化、社会创新事业,指导数百家公益组织的成长发展。著有《草芥——社会的自组织现象》、《磨合的空间——政府市场社会融合发展模式》、《社区治理方法论——社会创新者说》;主编《社区治理方法论——88个案例告诉你》,参与主编《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精选案例汇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