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三年前,我和一个互联网加梯企业聊,他说,上海老旧公房加装电梯市场很大,总量有130多亿,哪怕拿到5%,体量已经够大了。所以,他们企业特别重视,投入也很大,做小程序、招销售队伍、和社区谈判,做了很多事。

前两天收到他们的项目书,有最新进展,项目越来越完善。我专门看了一下他们做了多少成功案例,结论是三年加装了两部电梯

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加装电梯这件事,硬件已经绝对不成问题,技术也不成问题,互联网技术,相关小程序的研发,甚至大数据、物联网,都不成问题。

而为什么这么慢?因为加装电梯,居民协商、取得共识非常难,非常耗时间,今天同意了,明天又反悔了!

无论你硬件多快,技术多好,互联网速度有多快,互联网企业也不能加快这个速度!

2、“加装电梯”不是在加装一个简单产品,而是一个复杂的社区治理产品。

任何一个社区治理“产品”,分析下来都有复合定位问题。比如,社区规划师也是一个典型的社区治理“产品”,它的重点是社区,而不是规划,所以,不是说你规划得有多好,高大上就可以了,而在于你要在社区形成共识,重点是参与的过程。

加装电梯是一个典型社区治理“产品”,我感觉到:所有硬件相关的都在加速,为加装电梯搭建的外部支持系统也在加速,但是最慢的,也是最难的,是社区协商形成共识,让大家都同意装电梯。

关于加装电梯,我们看到,各个城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装电梯,所有能加速的东西,外部的资源融合,社区管理的精细都已经做到了极致。

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两个方面的加速。

第一,和硬件相关的一切都在加速。体现为这么三个现象:

1、硬件模块化,加装电梯的过程、装梯的配套设施等都已经模块化了。解决方案都很清楚,这个模块那个模块都很完善了,什么样的房型装什么样的电梯,电梯模块、计费模块、维修模块……面积有面积算法,甚至连如何付款都有不同选择,一时付不出钱来怎么办?可以先装,像公交车一样,装刷卡器收费,有的地方还和银行创新出按揭模式。

2、流程标准化,装梯的各项流程都已经非常清晰,如何评估能不能装,如何申报,甚至如何开议事会,各地都已经有了非常标准化的内容。很多地方相关政府部门、街道推出了加装电梯手册,只要按照这个一步步做就可以了。

3、监管精细化,加装电梯是实事,也是涉及利益的事,容易引发矛盾,政府非常重视对这件事的监管。看到很多专业社会机构,包括电梯协会都在强化监管服务,确保加装的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加梯后的长期维护有机制,一些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也引入了强化对电梯的安全监管。一些保险公司也很重视,推出了电梯相关的创新保险产品。

第二,所有政府能够掌控的支持系统也在加速,越来越体现出精细化、社会化、智能化的特点。

相关政策越来越精细化,很多地方推出了加装电梯导则,出小红书、小蓝书等指导手册等工具。

加梯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是创新不断,比如党建引领加梯,有的街道在要加梯的居委会成为临时党支部,街道中层干部来兼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书记任副书记。这样有什么好处?街道中层干部协调各个职能部门,可以加大协调力度,这是一个社区党建机制的创新。

很多地方建立起政府支持加梯的平台,比如成立物业服务中心、物业服务办公室,成立加梯办。他们做什么?可以把所有加梯相关的专业资源,如评估机构、审价机构、加梯机构、第三方咨询机构、法律机构等等汇聚起来,为社区助力,街道和这些专业机构都签订了服务协议,大家一起来为基层服务。一线社区工作者就不用自己摸索着干了。

还有一个特点,支持体系越来越智能化,有的地方推出加装电梯大数据平台,到底你的小区能不能加装电梯,上小程序一查便知。

很多相关小程序、软件都推了出来,有不少,大家在网上一查就可以找到不少,这些工具使大家了解相关政策更为便捷,有些居民意愿的投票也可以在网上做,更加高效了。

加梯的支持体系也在加速,我有这样的感觉,能加速的都在加速。但是,瓶颈还是很大。为什么专业加梯企业三年才加两部?有的街道抱怨,推了三年也没有加成一部。

当然,不能说是因为他们工作不力,加梯这个事,不能皇帝不急太监急,光政府急,居民不急没有用,或者,一部分居民急也没有用,要有居民的共识。

居民共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瓶颈也在于此,手一摊,慢慢来,加梯就慢下来,领导急有什么用。

这里面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很多地方也在摸索,如何开好议事会,征询意见如何做到高效?有好多议事协商技术可用。

如何让反对者改变态度,可以打感情牌,群众工作方式,找有威信的人……方法不少,凭经验也有不少办法。

当然,这是利益的事,情、理、法,不能只讲情,不讲理,一部分人的利益要保护。

要将立场式谈判转变成为利益式协商,你要加梯,一楼坚决反对,他有这个立场,很正常。立场式谈判很难,更多强调的是单方赢,另一方利益受损。

你可以变成利益式磋商。可以先谈你损失了哪些利益?怎么补偿这些利益。比如,一层说影响采光,能否许诺把一楼外的绿树做修剪,加梯之后,公共空间是不是可以增大点,一楼门口空间是不是可以进行美化?这都是

或者,直接给一楼解决烦心事,解决实际困难,甚至补给他钱。这都是利益式磋商。

社会工作尊重个人潜能,每个人有一把钥匙,总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一个的独特问题。反对者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哪些是真问题?哪些是假问题?这么说意味着什么?有的一线社区工作者在总结分析这些话语。

加装电梯上,各地都有一个纠结的事,就是要不要加梯需要取得100%的共识,上海新政之前是“一票否决”,有一个反对者就装不成,现在是2/3共识就可以。

到底是2/3通过就干快,还是百分之百共识之后才快,这是大家最最纠结的问题。到底是要效率?还是公平?这是瓶颈之核心。

    无论是作为政府部门,还是作为第三方支持机构,如要加梯提速,就要帮助那些推动加梯的人提高他们的加梯能力。

有哪些人在推动加梯?居委会干部、加梯的积极行动者(居民)、专业社会机构、加梯企业,怎么样提升他们的加梯能力?

加梯能力最核心的能力就是议事协商能力,如何在这一块更好地赋能,如何推动这些人具备更强的议事协商能力,在培训之中能否重视培训一批具有议事协商能力,能够主持议事会,有说服能力的议事员、主持人、议事导师,我认为这会是一个可以加速的点。

 

话题:



0

推荐

闫加伟

闫加伟

8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社邻家创始人,社区治理躬身入局者,19年公务员生涯,曾任上海某区文化局长;1年央企上海公司董事长;3年社会企业创业,善用跨界思维观察社会创新。长期从事自组织、志愿服务、公共文化、社会创新事业,指导数百家公益组织的成长发展。著有《草芥——社会的自组织现象》、《磨合的空间——政府市场社会融合发展模式》、《社区治理方法论——社会创新者说》;主编《社区治理方法论——88个案例告诉你》,参与主编《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精选案例汇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