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天聊一个困惑我很久的话题——为什么那些想得非常好的模式一到社区就推不下去。

我接触了大量的创业公司、社会组织,来跟我谈,找我请教,一年要听几十个、上百个各种各样的项目。

谈的人激情澎湃,理想满满,但很多是谈了一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再见面时谈到那个项目,大多是做不下去了。

这种现象我遇到太多了,就成了一个普遍问题,一个现象了!

很多项目想得挺好,初心挺好,解决了社区服务、需求的痛点问题,比如,开发一个智能柜,放在社区邻里中心,解决看病烦、买药难的问题。或者开发一个流浪宠物项目,解决流浪宠物问题。

这些事都有不少人在做,觉得我在这个小区试成,其他地方也应该可以,初心挺好。

还有,模式都挺好,听起来都是可圈可点,有的形成社群,主打资源、技术等的共享,是共享社区项目。

还有,讲起来都有非常好的可持续赢利模式,提到利润、成本等等都经过了很科学的测算,复购率什么都不错,老百姓很欢迎,想起来都特别好。

如果一个点这样,一百个点,就可以上市了。

这些模式就像一个战士攻城,要攻破社区这座城池,但是往往你来我往,攻来攻去,都过不了三招,遇到这个问题、那个挫折,项目就做不下去。

背后是:

这个书记不认可,可能你谈了十个地方,当地社区都不支持,就有问题了。

换个书记不认可,这个地做得本来挺好的,结果换了一个书记就不认可。

居民不认可,觉得这个事你说得挺好,政府挺满意,可是不能满足我们(居民)的需求,我不买单,不来参加活动,你的项目就成问题了。

还有,政府不认可,觉得你这个有安全隐患,没有这个证那个证,就会查你。其实,很多社区创业项目都游走在政策边缘,利用的是一些产不明的空间,钻得是一些政策管理模糊空间。

当然,还有员工不认可,低薪,天天给我讲愿景、打鸡血,但是我要吃饭啊,所以,员工坚持不下去。

所以,很多社区创业项目运营人员短缺是普遍现象。

很多社区创新创业项目,想得挺好,但推演下去,过不了几招,真有点悲壮。

一个社区创新创业项目,最实质还是要看成本和产出,任何服务都有成本,包括时间,也是成本,这些成本都要算出来,知道有多大数值。

产出有多少?是什么?到底是商业模式,是钱?

还是名?政府、社区给的认可,各种公益专家、社会创业家的名分。

还是你个人价值的实现?我做这个,百姓满意,自己也很有个人价值实现感,都挺好的。

这些东西要有整体匡算,如果整体匡是亏的话,就很难往前推。

我们看目前的这些项目到底能做成什么?

可以做成盆景,只能这个点做一做,推广就很难,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很多个性化要素。

可以做成点,这个点不挣钱,但寻求的是别的意义,比如说社会认可。我接触了很多人,做社区项目的初心就是,商业上已经做的太多、太累、太烦,每天都是在钱眼里混来混去,觉得后半生要做一个社会认可的、有社会地位的事,有不少这样的人。

可以做成模式,不是挣社区的钱,而是在圈别的钱。比如说我做了一个社区养老项目,本身项目不挣钱,但有人投资,就可以做下去,为的是未来的钱,这也是一种模式。

要反思一下,你想得很好的东西如果做不下去,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是模式坚持不下去,是事坚持不下去,还是人坚持不下去。

我今天讲的东西也没有举个例,我怕泼冷水,影响大家的积极性。其实,不是社会企业项目,一些社区服务项目、社区空间项目等都存在这种情况。

往往那些很简单的模式,比如就是为赚钱,就是一个渠道,一个服务对象,直指一个痛点,反而还更容易做得好一点。

而那些越复杂,听起来费劲,做起来需要牵扯到各方的,就非常难,这就是社区项目的悲剧之所在。

我一直比较困惑,基于社区的商业模式,或者社会企业模式,到底有没有真正做得好的?

如果你说,有啊,欢迎发给我;如果你说你说的错,可以找到更多反例,更正我的认知。

 

话题:



0

推荐

闫加伟

闫加伟

8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社邻家创始人,社区治理躬身入局者,19年公务员生涯,曾任上海某区文化局长;1年央企上海公司董事长;3年社会企业创业,善用跨界思维观察社会创新。长期从事自组织、志愿服务、公共文化、社会创新事业,指导数百家公益组织的成长发展。著有《草芥——社会的自组织现象》、《磨合的空间——政府市场社会融合发展模式》、《社区治理方法论——社会创新者说》;主编《社区治理方法论——88个案例告诉你》,参与主编《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精选案例汇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