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来和一些有思想的社区治理的探索者、观察者,包括一线社区工作者、领导和学者,有一个深度共识:

当前的社区治理创新不再是理念问题,不再是制度安排问题,甚至不是资源问题,而是能力问题。

今天,从中央到地方对于社区治理都很重视,社会治理的资源和重心向基层下移;

也不是制度安排问题,因为各级各类顶层设计上看,社区治理的制度体系颇为完善,并且科学,可以说各类机制创设、配套制度创新推出,你追我赶,各地为了创新纷纷试点,无所不用其极;

甚至不是资源问题,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资源朝基层倾斜,治理资源真的是越来越丰富了。再加上党建统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只有你不想做,只要你想利用的社区资源,几乎都可以联系到。

那么,大家普遍感受到的问题是什么?

“社区治理资源碎片化,治理的个性化和能人依赖症”是社区治理三大顽症。

三大顽症,都说明社区治理能力有问题!

大家会说,治理能力有问题吗?普遍都在培训,年年都搞,还是系统性的赋能。怎么能力还成问题。

社区工作者越来越年轻,很多社区书记都是研究生学历,本科生成为社区工作者的主体,他们的能力,无论是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还是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可能差啊。

而能力不足,体现在什么地方?

体现出来的是治理能力不足,这是一种专业能力,而不是综合能力的不够。

因为,很多社区工作者在工作中体现出的是原生态能力,而不是治理能力。

比如,他学什么专业的,学文学的、学管理的,这就是他的原生态能力;他气质,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这是原生态能力;他的社交特点,是领导型、协调型还是执行型,这是原生态能力。

待人是不是热情,工作是不是敬业,有没有天然的领袖气质,都是个性化能力。

“能人依赖症”就是个社区治理的顽症,有人说,这个很合理,值得表扬,而不能称为顽症。

我说是顽症,是从大局上看这事,能人是可以,惠及一方,造成资源都向这里涌,试点成为亮点,亮点越来越亮!而整体的治理水平并没有提高,这样的社区治理称不上现代化的社区治理。

“能人”出于原生态能力而成为治理排头兵,是可遇不可求,有专家说过是“碰运气”,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取决于能否碰到这样的能人,这样的能人又不是批量生产的,这不是碰运气是什么。

社区工作做得好不好,社区治理得好不好,最终变成一种偶然因素,这是不是很可悲,这肯定不能称为“现代化治理”吧!

社区治理如果可以称为“现代化的治理”,一个现代化的行业,就不太可能完全依赖于一个人或一部分人,依赖于他们的个性化能力。

革命可以,攻艰可以,而治理不可以,营造不可以,这是长期主义的事,不能一直依赖能人,幻想着毕其功于一役!

所以,我的观点是:

社区治理如果要体现现代化水平,成为一个行业,就要有行业的范儿,要有标准化东西,要有工具,要有产品(项目),要可复制、可推广,要有评估,要能数据化,而这就是技术主义。

今天,技术主义路线是不是社区治理的未来,是不是治理现代化的标志和标配?

很多地方也在摸索,比如,有的地方推出社区治理现代化指标体系,有的引入ISO9001质量体系,有的推出SOP(标准作业程序),更多地方推出手册、工具、项目包……

这样的技术主义,把治理工具性、流程化,可评估化,成效数据化,这是不是未来的方向?

我认为这是一个方向,否则社区治理依赖个人,依赖所有的外界因素,而没有体现出服务、治理的稳定性和良好预期,老百姓跑到你这里,也是碰运气,碰到了一个好干部就是好,碰到一个不好的就是不好,这称不上“现代化”,也称不上是一个好的社区。

如果有一系列的指标标准、评价体系框定社区治理的水准,一系列的流程、方法、手段框定服务的水准和项目的水平,一系列的小工具、小程序为更多的社区工作者赋能,使让社区工作摆脱过去模糊的标准、模糊的指标、模糊的路数、模糊的评价,最终能够使工作模式、项目、活动、服务等都可以复制,可以推广,一个事儿可以在这里做,也可以在那里做,那么,社区治理的整体水平都会提升。

近期,全国走技术路线的品牌项目真的是越来越多,像社区花园、儿童友好社区等等,大家都在努力探索,我相信我的观点会被更多的人接纳。

技术主义是社区治理的未来,也是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标志和标配!

观点不一定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我们一起讨论。

 

话题:



0

推荐

闫加伟

闫加伟

8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社邻家创始人,社区治理躬身入局者,19年公务员生涯,曾任上海某区文化局长;1年央企上海公司董事长;3年社会企业创业,善用跨界思维观察社会创新。长期从事自组织、志愿服务、公共文化、社会创新事业,指导数百家公益组织的成长发展。著有《草芥——社会的自组织现象》、《磨合的空间——政府市场社会融合发展模式》、《社区治理方法论——社会创新者说》;主编《社区治理方法论——88个案例告诉你》,参与主编《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精选案例汇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