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民主协商是今年社区治理的热点,很多地方都有非常丰富的实践,比如,浦东新区在基层推进“三会”实训室,长宁区也在推进社区民主协商的制度化。

民主协商的实践呈现出了一个明显的特点,也是这几期我一直在探讨的,就是:社区民主协商早已不仅是一个理念,不再是上层建筑方面讨论的话题了,已经成为一个很热的实践话题,成为一项技术,是一线社区工作者应该提升的核心能力。

社区民主协商,各方面都在推动,已经引入或者创新出诸多方法,罗伯特议事规则,开放空间会议,世界咖啡室,社区戏剧,论坛剧,心理剧,冲突管理……

一系列的术语,可能让你一下子发懵,今天,我想做一个梳理,我认为这么多的方法背后有三个理论源流。

    第一个是公共艺术视角,第二个是公共管理视角,第三个是社会工作视角。

    一、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社区民主协商

论坛剧是什么?还有心理剧、一人一故事剧场、参与式戏剧、社区戏剧……,这些背后就是公共艺术视角,大众参与创作,一起关注社区问题,参与社区讨论。

此模式的核心是什么?是故事,社区公共艺术的关注点在于故事,故事是不是感染人。对于社区戏剧而言,核心是剧本,是不是吸引人。

公共艺术视角推动社区民主协商,就是要共同参与创作,参与演出,成就一个有情节的故事,激发出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公共艺术视角下民主协商的目标?是引起更多人对人群、事件的强烈的关注,你去看心理剧,就要把问题背后的心理都剖析出来。

一个社区弱势群体,一个吸毒者,一个艾滋病患者,背后的那些故事可以呈现出来,可以用艺术的方式完美讲述,吸引大家关注和思想,共同分析背后的各方面的原因,社会原因、家庭原因、文化原因等等,可以启发更深度的思考。

社区民主协商的典型的场景是什么?是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问题、原因及赋能,你去网上搜搜看论坛剧,几乎都是在替弱势群体发声。一人一故事剧场,多是针对于老年人演的,展现的是老年人的故事。

典型形式是什么

大众参与创作,大众参与演出,是最鲜明的特色。

艺术化展现问题,开放式展开讨论,是核心的议程。

比如,一个论坛剧关注的是残疾人,那么针对残疾人的故事编一个剧本,共创一个剧本,然后一起演,或者有部分专业演员演,让观众沉浸其中,思考他的不易,感受造成现状的社会要素。演出可随时可以停下来,然后来讨论这个残疾人话题,针对残疾人,到底怎么改更好,这样的参与形式可能一下子改变大家对于残疾人的认知,而使这个残疾人问题在社区得以改进。

二、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社区民主协商

公共管理视角背后的理论是行政管理理论,不同的机构,不同的利益方,如何更好地形成共识,形成协作,从而更高效地、更有效地提升公共服务效率。

此模式体现出较强的技术性,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在发达国家都已经非常成熟,罗伯特议事规则、冲突管理、促参技术等等得到了诸多认可。

国内在这一模式方面,也形成了诸多探索,“小三会”(议事会、听证会、评议会),诸多“参与式+”也是典型案例,如参与式规划,参与式设计,参与式预算……

很多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区县政府、街镇等)推动社区共治的体制机制创新,目标就是形成社区治理的协作网络,比如知名的“枫桥经验”——“党建引领、人民主体、三治结合、四防并举、自治共治”,在解决信访、社区矛盾等方面创设了诸多制度,通过信访专职代办、调解、议事等手段使更多冲突、问题都化解在了最基层。

此模式的核心的是利益,最核心的事就是利益式磋商。比如,联合国开会,如何开,都涉及各国利益,那么,如何议事,议事规则是什么,如何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妥协,遇到强烈反对怎么办,遇到吵架怎么办,需要利益式磋商,并形成协作式工作网络。

此模式的目标是什么,管理冲突,追求共赢,不以冲突方式,非暴力沟通,来解决协作,解决利益问题。

社区民主协商的典型场景是?解决社区问题、社区冲突。

如何应对社区冲突,怎么样进行议事谈判,是立场式谈判(不能改变立场,不会让步,是单赢的模式)的还是利益式磋商(可以妥协、可以让步、追求共赢),这种模式有很多技术性的东西,如无管理冲突螺旋,满意三角形理论,最优协作框架结构如何设计(社区治理的体制机制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如形成社区治理委员会等等),如何协作更有效,全是这些内容。

这些内容都已经技术化到了非常细的细节,提出了很多模板,可供议事协商使用,如协作网络治理结构需要达成一致的清单:

l 明确协作网络成员中谁的同意是必须的

l 明确协作网络的范围和权限

l 确定协作网络合法性的事宜

l 商定基本规则

l 商定意见交流的管理过程

l 讨论管理和职责分配

l 商定结束议题的决策规则

l 明确处理僵局的机制

l 明确终止协作网络的决策过程

缓解冲突的系列话术,“我式表达”和“你式表达”等等,已经细化到了很深层面,对于当前一线实践者真的提出了能力要求。

惯常的,我们做一个顶层设计的协作网络很在行,而如何高效的协作不在行,基于利益形成共识的技术不在行。

三、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社区民主协商

背后理论是社区发展理论,主要宗旨是“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能力,发挥他的潜能,哪怕他,你觉得他没有议事能力,还是要尊重他,比如在议事会中将他不着边际的话写在白板纸上,开放空间会议甚至允许有一些无所事事的“蝴蝶”存在。头脑风暴会、世界咖啡室、开放空间会议,会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参与和观点,以及全过程的参与。

该模式最核心的是社区共同体意识,追求的是社区的认可感、归属感和满意度,希望通过议事协商提升居民的社区意识。

目标是取得共识,这里的推动者不再是公共管理者、公共政策制定者,更多的是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和居民自治组织,追求的不再是效率优先,而是协商的过程。采取创新手段对居民赋能,激发潜能,让他们最终能够实现自治。

典型场景是发展型议题。比如,文明养宠、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美好空间营造、生活美学倡导……这里的重点是发展型议题,不会遇到强烈的利益冲突,但是着眼未来,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参与,社区有活力,而有活力是挺难的。

发展型议题的民主协商,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如何让更多人参与,有很多是改变观念的事,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形式上来看,更多的是赋能。在民主协商的过程之中,充分考虑到每一个人的观点的展现,每一个人的能力的充分的体现,包括每一个不同的个体要有不同的对待,这才是“以人为本”。

最终激发的是人的参与,希望所有人都能参与,都能对这个事情能够形成共识,能够形成自治,让这样的群体能够自己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公共管理理论强调的是精英引导,精英促参,主持人很重要,议事制度很重要,而在这个模式中,社工应该退到后面,把居民推到前面去民主协商。

实践中,社区共治联盟、社区自治委员会、社区议事会,怎么样开会,开什么样的会,能够让更多人能够表达,如何尊重每一个人表达的制度设计,我们在头脑风暴会、世界咖啡室、开放空间会议等里面可以看到这个特点,大家敞开了表达,更多的是过程,更重要的是认同,它在技术性要求上没有公共管理模式强,但在在地性、个性化、共识优先上要更为突出。

大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推动社区民主协商,使之成为探索热点,所以今天专门梳理了一下,形成了艺术流、技术流、人本派三种理论背景,希望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家理解社区民主协商的技术。

 

话题:



0

推荐

闫加伟

闫加伟

8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社邻家创始人,社区治理躬身入局者,19年公务员生涯,曾任上海某区文化局长;1年央企上海公司董事长;3年社会企业创业,善用跨界思维观察社会创新。长期从事自组织、志愿服务、公共文化、社会创新事业,指导数百家公益组织的成长发展。著有《草芥——社会的自组织现象》、《磨合的空间——政府市场社会融合发展模式》、《社区治理方法论——社会创新者说》;主编《社区治理方法论——88个案例告诉你》,参与主编《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精选案例汇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