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那么多“特色小镇”,如果不打好“社区营造”这一仗,迟早黄的黄,撤的撤!

这最后一张船票,你买到了吗?

 

 

上周看了一个推文,章子姨写的《讲个笑话,我要做个小镇》,文章主要说的是特色小镇挂羊头卖狗肉,背景是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中国特色小镇的“红黑榜”,发改委说“有些项目套用小镇概念,虚假宣传,挂羊头卖狗肉。”

第一个被点名的是海口的“太禾小镇”,这个小镇本来说的是要建一个集花卉产业园区、南洋花镇区、世界华侨华人交流中心、花卉旅游渡假区、康养地产区、农业观光区6个项目为一体的文旅、养老风情小镇。而这个小镇最后其他都没做,就把康养地产板块做成了一个地产项目,融创开发的。

这个特色小镇成为第一个被点名批评的,它把康养、文旅都抛在脑后,变成了纯粹的地产项目。

推文又说得很有意思“小镇就像长租公寓联合办公一样,成为了风口。”在前两年的时候,几十家房企汹涌而入,“华夏幸福伸出三个手指头“三年百镇”,三年建一百个特色小镇。还有一个疯狂是“成百成百疯狂挖人,尤其是政府公务员。”

当下,挂羊头卖狗肉的“特色小镇”、产业园区、城市更新、田园综合体项目有点烂大街,中央提倡什么,就出来一个内核为地产、外表任人打扮的“某某项目”。

“某某项目”烂大街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了运营的可贵之处!国家发改委希望看到的是集产业、文化和旅游一体的深度运营的特色小镇;一些有远见的专业文旅机构开始了深度运营,君不见,好的、被发改委表扬的特色小镇,无一是由地产商运营的。

当然,一些有远见的开发商也开始重视内容的运营,近来,不少地产商纷纷成立社群部,开始重视社区社群建设。“四大神盘”北戴河的阿亚那、杭州的良渚文化村、福建的聚龙小镇、成都的麓湖自然是先行者。

运营这个事真的挺不易,尤其是社区社群运营,真的是一个长期主义的事。如果你去做康养小镇,真的要认真要把康养做起来,而不光停留在忽悠上。

如果你重视园区社群建设、特色小镇社区运营、田园综合体人群运营,你就要认认真真把社区营造主题做出来。

关于物业行业前面有一个推文《物业企业醒醒吧,社区营造是最后一张船票》,写得也挺有意思的,有远见的开发商肯定会重视物业,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必然要去构建和谐社区,这就是长期主义的社区营造思维。

如果真心要去做这个事情,有这么几步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肯定不容易。

第一步就是从说到做,从幌子变成实质,炒股要有炒成股东的担当。

要做一个康养小镇,真的要认认真真地把康养小镇做起来。很多人打着幌子是去拿政策、拿土地,拿到后再去钻各种空子。当然,这样的企业最终在未来的市场之走不远,因为不符合长期主义的事,市场会将你淘汰的,用这种方式赚来的钱也必然会用这种方式亏回去。

第二步,从建设到运营,从硬件到软件,真正挖掘出项目的内涵。

无论是特色小镇还是各种各样的园区,最炫的就是做硬件,配各种高大上的设施设备,各方面达到多高的科技水平等等。

我们的重点在于运营,在于软件,在于重视人的需求、重视企业发展、重视“人文地产景”的系统,要去运营内容。

运营什么呢?请大家看这张图,

插入图

 

一个特色小镇的高端论坛,他提出的运营是什么?

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

坚持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

进行行业规划及优质产业的导入

探索实操的打法。

这些都是专业运营商要做的,大体上没有问题,但缺乏一个灵魂,缺少内在逻辑,“三位”如何一体,“三生”如何融合?

如果真要达至这些目标,必然需要长期主义的社区营造思维,一个小镇,有人、文、地、产、景,如果仅仅是政府管理思维、地产开发思维、物业服务思维、产业招商思维等单一维度,肯定是搞不定的,只有社区营造思维才能真正地把这些都真正地运营起来,动员起来!

任何单一的思维都有单一的评价标准,也最终导致最后的困境,为什么我投了这么多钱,还是没有活力!

第三步,从运营的混沌状态变成可控状态

这个就更难了,但因为难所以更值得探索。深度的运营需要各方参与(政府、开发商、商户、住户、企业、专业机构……),这种齐参与、但都不负责的状态就是一种混沌状态,投入由谁来,何时出成果,出什么样的成果才算成功?

这种运营由运营商来做,政府做,还是第三方来做,大家懂不懂如何做?其实绝大多数的开发商是不懂社区营造的,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做;有些所谓的专业运营商也是只懂招商,不懂社区营造的。

大家都是靠本能来做,我是做地产的,我用地产思维去做,我是做互联网的,我按照互联网思维去做,效果肯定好不了。即使做了,不知道做多久才好,不知道和谁合作,一切都是混沌。

这些混沌必须做成可控,才能对于投入回报有正确的预期,才能计算钱、人、物到底投到什么程度。

社区治理、社区营造如何可控,对于老社区而言,这个题目真难,但对于这些新的社区、园区、综合体,其实还是有优势的。

而这时,我们社区营造的工作者是不是也要抛弃专业思维的固执,努力做一些事,使混沌能够变成可控,所以,项目化、工具化、模块化是不是方向,是不是可以做?

社区营造能够分成前段、后段、中段吗,分别要做哪些事?

这里面,社区人怎么动员,这个事怎么做,项目怎么创新等等,是不是可以做成可控的内容?

这些都值得探索!

今天,我们都看到了这种趋势,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产业园区、物业都需要社区营造,这就是方向。社区营造不仅是最后的船票,更是最后的战场。

毕竟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造那么多东西容易,而形成有内涵的东西不容易。

但至少当下,朝这个方向发展,还遇到了很多很多的困难,至少还不成熟。

 

社邻家将跟踪这些困难,积极探索,努力一起将这个事做好。

话题:



0

推荐

闫加伟

闫加伟

8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社邻家创始人,社区治理躬身入局者,19年公务员生涯,曾任上海某区文化局长;1年央企上海公司董事长;3年社会企业创业,善用跨界思维观察社会创新。长期从事自组织、志愿服务、公共文化、社会创新事业,指导数百家公益组织的成长发展。著有《草芥——社会的自组织现象》、《磨合的空间——政府市场社会融合发展模式》、《社区治理方法论——社会创新者说》;主编《社区治理方法论——88个案例告诉你》,参与主编《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精选案例汇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