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美好生活”已成为一个热词,大家都非常关注,也有很多解读。我想从社会的角度对“美好生活”进行分析。

“双十一”刚过,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某宝体验是相当好,购物特别爽。我儿子买了一个东西,让我来代付,其中有两个选项,一个是无情拒绝,另一个是果断付款。我选择果断付款,付款速度特别快,一刷指纹钱就从卡里扣掉了,同时还有短信通知,整个流程的体验、反馈是极其流畅的。

我相信大家都体验到了这一点,但并不是所有软件的体验都是好的。

一个朋友讲了一个事情:他曾开车违章被警察拦下来要罚款,但他没带现金,警察说可以移动支付,但必须安装公安局的一个APP,不过因为那个软件用户体验超差,折腾了好久才完成了罚款。当警察叔叔转身离开的时候,我朋友就听见警察叔叔自言自语地道:“真是脑子坏掉了,居然要我们推广这个APP,戆么戆得来要西(上海话),* * (著名社交软件)用用么好嘞”

其实这样的例子是不少的,比如某部门强迫家长使用学校的联络APP,叫“某黑板”,用户体验太差,改个昵称都不行,跟微信没法比,但是老师们的通知都在上面发,所以没办法只好用它。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出,软件公司发展上有两种境界:一种是靠使用体验流畅感在成长;一种是靠强制推在发展。但最后结果如何呢?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断。

软件行业先不谈,前几天看到了这样的新闻:曾经在上海火得不得了的一家餐厅关门了,餐厅名字叫“赵小姐不等位”。这家餐厅在2013年开业,因为名字新鲜有个性,就成为了年轻人讨论的话题。此后,沪上餐厅名字也变得越来越出新。“赵小姐不等位”是始作俑者之一。

最近媒体爆出,“赵小姐不等位”全部的连锁门店都已经关闭。初代的“网红店”纷纷倒闭,也不是只有这一家,为什么它们只存在了几年就开始纷纷关店了呢?

“赵小姐不等位”创始人(指的是上海主持人赵若虹)的说法是,创业的新鲜感逐渐消失,而且管理餐厅不是自己的专长,她只是跨界‘玩票’,所以失去兴趣就关掉了。

当然,我们不会听“赵小姐”的一家之辞,如果餐厅一直很红火、盈利很好的话,我相信她不会把它关掉的。

回看这些网红店的初期,都是疯狂采用各种营销手段。比如“赵小姐不等位”首家门店开在上海的长乐路,当年被宣传为“悬疑小说家那多献给妻子赵小姐的结婚周年礼”。在最火爆的时候,店门口排队相当夸张,队伍能绕几圈。该店运营时间到晚上12点,结果10点半东西卖完了就结束营业。

虽然“赵小姐”不承认自己过度的营销和包装,但是事实上很多网红店都有这样的操作策略,就像我们看到的很多所谓的网红奶茶铺等等都是这样的,雇人排队,通过营销的一个爆点、互联网自媒体大咖、微信大号以及十万+频繁的点击量,霸气屏霸,的确可以吸引大批的消费者来进行第一次消费,进而出现吃个晚餐也要排队几个小时的火热景象。但是接下来的二次消费以及重复消费,他们又拿什么来吸引消费者呢?很多这种自嗨型的网红餐厅在这方面,考虑得并不周到。经过大浪淘沙之后,没有内在稳定素质的餐厅,最终会被市场投反对票。

由此我们看到:去更好的餐厅,吃更好的东西,这是一种对于生活好的期待,也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网红餐厅却利用了大家对于这种美好生活的期待来进行营销,这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仅仅是靠营销包装出来的东西,最终都只是虚幻的泡影。所以类似网红餐厅这样的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靠的不是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运营。

引申到公共空间,我们怎么看呢?传统上,大家认为公共空间就是低端的代名词,提供的服务也是低质量的,大家也不指望会有什么更好的体验,就像开头讲到的政府推动的那些APP一样。

但是如果出于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我们也会希望这样的公共服务有所改进,否则老百姓用脚投票,软件用完可以卸载,空间不好,大家也不会去,一个个的公共空间就容易成为消极空间,使一个个的公共服务成为鸡肋的服务。我相信这也不是党和政府所希望看到的,这也不是“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

公共空间和人们的美好生活是密切相关。从硬件上讲,政府会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之下快速地完成布局。比如很多城市推出的“15分钟生活圈”,会使大家在步行15分钟的范围之内,非常便利地解决几乎绝大多数的社区需求。城市书房、邻里中心等等公共空间会建得越来越多,分布到城市的毛细血管之中。

通过这一轮的城市更新,大家会看到这样一个趋势,公共空间硬件建设能一建了之,在美好生活的期待之下,政府有了更高的要求,老百姓也会有更高的期待,有了颜值的要求,会有越来越多的最美图书馆、最美书房、最美邻里中心等等,颜值肯定会发展成为一种标配。

在硬件和颜值都好的基础之上,接下来要拼的是内容,我们怎么样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内容运营方面,我们也面临着像网红餐厅一样的问题,我们提供的到底是宣传的好、形式主义的好,还是真正的好。这就需要对老百姓进行调研,很多服务内容也要有老百姓来参与,更重要的是关注老百姓的体验。

当然,最终拼的还是运营,正如网红餐厅一样,运营不下去,赚不到钱,不能可持续发展,再好的情怀都是假的

说到公共空间的运营,我这里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要向软件公司学习运营。软件行业在进行充分竞争之后,它对于体验的运营是所有行业之中做得最好的,所以我们要做好公共空间的运营必须向他们学习。

要学习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产品的快速迭代,软件公司会飞快地推出一个好东西,来填补一个空白点。对于公共空间运营也是这样,我们推出的服务肯定要去满足一个个的痛点,并从痛点需求出发,设计出好的项目。这里就不展开了,因为好多社会创新项目都是针对老百姓的痛点设计的。向软件公司学习,意味着不光要把东西做出来,更要不断根据用户的体验快速地迭代这个东西,就像很多软件每隔一两个月就会推出2.1版、2.2版、3.0版等等。这是第一个方面,就是要不断地根据用户的体验改进自己的产品。

第二个方面是实时反馈,如果用户的体验不好,会收到很多投诉,软件公司会用最快的方式反馈给用户。大家都用过电商平台购过物吧,整个购物过程都可以在网上精准地得到反馈,网购的产品到了哪里,产品怎么样,处于什么状态,谁在帮你分发,这些都会让你有场景感。如果有不满、意见和建议,也是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反馈。这种立即反馈的机制一定要运用到公共空间的运营之中。

第三个方面叫社群化。社群化运营,这应该是我们这些做社会创新的人、做社区公共空间运营的人的专长,但是我发现,软件公司做的一点都不差,甚至比我们还好。就像小米等的社群运营,小米社区、同城会等等,线上很强,线下也很强,活动很丰富,很多公益项目他们都在推动。小米社区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相同价值观引领之下的一群人,大家的语言相通、兴趣相同,对产品的使用、如何迭代提出了更好的意见。这种社群化的运营在咱们的公共空间之中,只能比他们做得更好,没有其它的选择,因为我们本身就是姓社

运行得好的公共空间事实上都可以做到这三点:一是产品的快速迭代,一是用户的立即反馈,一是社群化,所以用户的体验非常好,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愿意到这样的空间之中去。这样的例子也挺多,我就不展开举例了。

综上所述,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这可以成为营销的噱头,但是最终还是要落实成扎扎实实的运营。与“美好生活”相关的运营拼的是用户的体验,用户是在用脚投票,这一点软件公司看到了、餐厅看到了,我们这些公共空间的运营者也应该看到这一点

话题:



0

推荐

闫加伟

闫加伟

8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社邻家创始人,社区治理躬身入局者,19年公务员生涯,曾任上海某区文化局长;1年央企上海公司董事长;3年社会企业创业,善用跨界思维观察社会创新。长期从事自组织、志愿服务、公共文化、社会创新事业,指导数百家公益组织的成长发展。著有《草芥——社会的自组织现象》、《磨合的空间——政府市场社会融合发展模式》、《社区治理方法论——社会创新者说》;主编《社区治理方法论——88个案例告诉你》,参与主编《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精选案例汇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