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天一个朋友在群里发了一个内容说:我真的服了,我们居委会网上预约口罩,不仅要填身份证号,还要拍身份证照片,还要拍房产证照片!

她说:没事找事!如果居委会对居民情况熟悉,是不会有这种强制性要求的!

现在发口罩是个热点中的热点,而你们哪儿是怎么发口罩的?

社邻家发起了一个小调研:各位小伙伴所在的街道或者社区发口罩是怎么发的?以此为例:坐标上海,按照一户5个,先去居委会登记申请,或者线上预约登记等候通知,到货了再去买

发出去之后,收到了北京、南京、成都、厦门等很多地方的同行的留言。

有一个上海的同行这么说:坐标上海,按照一户5个,居委会建立微信群,用小程序预约登记,等到货了,居委会派人送到你楼下的信箱里自己拿,你微信转账或者把钱投到小区门口指定的筒里。哈哈,像做地下工作一样

外地情况基本上也都是如此。可以总结为“线上预约,线下购买”,成都、南京、安徽这些地方,都没有免费发放。

像杭州在免费发放,有一些个别社区和企业也在免费发放。

发放方式基本上都在控制总量,线上预约,线下购买,公平发放

这样的形式到底好不好?

那个朋友说:这样的领口罩、发口罩,真是一场治理能力的大考,高低优劣,立分高下

她还说:说好的精细化,智慧社区,网格化管理呢。干什么吃了!

群里多了这么一个对话,也是一针见血。

你去干吗?

领口罩。

领完口罩干吗?

在家待着。

为啥在家待着?

出门危险。

那你出去干吗!

领口罩。

一个无奈的死循环!

群里有人置疑:大家来算算啊,你去领口罩,五个口罩,分三天去领,三天要用掉三个,其实只领了2个备用!

更加危险的是什么,人为创造了集中聚集的机会,加大了病毒传播这样的机会。有的地方很极端,竟然把环节拉成了三次:登记去一次,预约去一次,购买去一次。

确有几个城市人为制造了排队,线下超市集中购买时发生抢购。这些情况更加引起了大家的质疑,甚至恐慌。

口罩到底怎么发!却让我们对社区治理产生了深度思考。

当然有一个好的样就是浙江杭州。浙江省省长提出了“十大”最严举措,其中不乏“大数据+网格化”手段。

杭州就做到了免费发口罩,为了防止人群过度地聚集,防止可能出现的交叉感染,从2月1号的晚上7点半开始,启用了网上登记预约,统一配送上门。达到了服务市民免费发放口罩的目的,并且兼顾了风险和公平,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覆盖到了最大的人群。

目前,社区成为了疫情防控的新前线。

社区同行责任重大,因为是属地责任,除口罩短缺外,社区防控面临着诸多困难,这两天好多街道领导在到处求人买测温仪。

社区居村委是防控的第一线,做了大量的工作,保证口罩发放的公正公平有序发放,仅仅是他们工作的一小部分,而相关的工作,已经让大家苦不堪言,并且很多自身防控的条件都很差。他们克服困难,为居民撑起了疫情防控的家门口防线,值得我们由衷的敬意。

怎么样发放口罩这个事,可以基本上看出各地社区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这两天,有个同事正好在日本,他说日本很平静,街上的人都戴口罩,但没有恐慌,整个城市很有序。

日本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地震、海啸等灾难频繁,每年冬春之际都会有大流感,他们都习惯了戴口罩。春天的时候,日本一个著名的病就犯了,叫“花粉病”,全国有25%的人患有花粉病,更促使日本形成了口罩文化。日本应对这样的灾情,有着特别完善机制。即使到最基层,社区动员和社区应急也非常的完善。

口罩发放这件事,又一次反映了基层社会治理的不足,“运动式治理”的不弊端又一次显现。

这个事情来了,像搞一场运动一样,大家一起扑上去。应对的时候,不惜人力物力的投入,人海战术,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

“运动式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成本会大大地提升,过于重视而失序、失效、失治的情况也屡屡产生。基层搞不定了,再由上面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对比日本,有两句话值得借鉴:

一个是把预防灾难当成生活方式,处理应急事件,应对重大灾难、疫情,最好把相关策略融入到生活方式之中,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识。像日本已经养成了日常戴口罩的习惯,戴口罩已经成了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使病毒传播变得可控,使工作生活不会经常被打乱。

二是要应急要有科学的流程和机制。相对于2003年非典、汶川地震,这一次的应对总体上是快速有效的。因为有了经验,社区基层的应对总体上是有序有效的。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何为现代化,就是应对当前的大流动社会、高风险社会以及一些突发灾情,要有现代化的治理手段,而非运动式的治理。

我认为,社区治理的现代化,目前还不足,还有很多路要走,这一次的疫情应对就说明了这一点。

社区治理的现代化,有两个方面是值得进一步探讨:

第一个方面就是要把运动式治理变成常态化治理。这个前面总结过了,针对重大疫情,国家已经建立起来了“一定之规”,但是社区基层的应急反应还不足,有的比较混乱。

国家治理的重心向基层下移,国家大的层面没问题,在小的层面上怎么样,就要变基层的运动式治理为常态化的治理。

第二个方面就是怎么样把国家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有机联动起来。像应对疫情这个事,国家在统一调配,部队都调动了参与,这是国家治理的一件大事。

但在国家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之间到底要有一个什么样的机制、流程,能更为有序,不能使国家倡导和社会动员之间运行不畅。

社会治理我们一直提的四个化;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和专业化,现代化不就是要提升这“四个化”的水平吗?

第一个就是社会化。针对疫情,社会化的力量是必须的,国家有倡导,有方向,社会就要动员起来。但这次的社会化力量,武汉红十字会这样的机构并不是一个好的社会化力量。

可能你会说,它本身就是一个参公的公务员单位,而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化力量。但是按照国际惯例,红十字会是一个标准的社会化力量。

第二个是法治化,这次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网上有很多引人发笑的段子式的标语,都是咱们基层自治组织,村委会、居委会想出来的。你去网上搜吧,有很多,很有意思,直指人心。

春节期间在山东看到很多社区已经自我管理起来了,零下几度的寒风中,志愿者在那里拉条绳,守着社区大门。

社区的人员动员,志愿者动员,小区自治做得特别到位。小区自治就是法治化的自我管理,很多社区制定出了土办法,有的甚至封路,怎么样的车如何进来,什么样的人能进来,如何登记,这些都是居民自治组织自己定的,这次都体现出来了。

第三个是智能化。所以网上一直有人说,口罩发放这种式,应该引入京东、阿里物流管理的经验,引入智能化的手段,这样会大大地加快医疗物资匹配的速度。说好的大数据、物联网呢!

最后一个是专业化。什么样的专业化平台是有效的,如果说行政化平台反应不是很灵敏的话,什么样的平台是最有效的,当然是专业化平台。九州通是一个上市公司,一个专业医疗物资的企业,接手了武汉医疗物资之后,据说“用个小时完成了红会半个月搞不定的事情”,这就是专业化力量的用武之处。

从国家治理到社区治理而言,有那么多的手段,那么多的资源,今天看来,有时候物资并不是最主要的挑战,最主要的是机制,是制度,是科学治理。

对于一下子冒出来的大量的资源、信息、力量、组织、数据,缺乏的是科学的治理机制的整合融合

疫情防控这件事情告诉我们:社区治理需要多方参与,而多方参与之后,从国家治理再到基层治理,什么样的机制才是最有效的机制?

整体认识是:联动要比单一动起来好,大家都动起来要比红会在那里一家在动要好,专业要比一些行政力量要好一些,治理要比管理要好一些,这才是社区基层治理的题中应有之意

 

 

话题:



0

推荐

闫加伟

闫加伟

8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社邻家创始人,社区治理躬身入局者,19年公务员生涯,曾任上海某区文化局长;1年央企上海公司董事长;3年社会企业创业,善用跨界思维观察社会创新。长期从事自组织、志愿服务、公共文化、社会创新事业,指导数百家公益组织的成长发展。著有《草芥——社会的自组织现象》、《磨合的空间——政府市场社会融合发展模式》、《社区治理方法论——社会创新者说》;主编《社区治理方法论——88个案例告诉你》,参与主编《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精选案例汇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