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电梯是近来社区难点中的难点。20191225日上海开始实施市住建委、市房管局等十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具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的若干意见》,新政策改变了原有的业主意愿征询通过比例,由90%放宽到了2/3

我一下子惊呆了,半年前,我参加过一次市政府相关部门召开的“加装电梯”专家论证会,大家讨论的一个焦点还是“要不要取消一票否决”。

政策出来了,更加放宽,不光是取消了一票否决,还把90%放宽到了2/3,这个政策真是一剂猛药

网上很多文章纷纷表示大快人心,有的说“这真是一条实实在在的福利,小编看着都已经激动的搓手了!

他在搓手,我在挠头,为啥呢?

那次专家论证会上,面对著名律师、各方官员……我是唯一提出不同意见的“砖家”,我其实也并不是反对,只是提出了我的担忧。

我认为一个政策出台,除了考虑汹涌的民意、舆情外,还要考虑到政策导向、执法成本以及实际后果

取消一票否决,你还是没法消掉反对者的声音。加装电梯的审批流程加快了,可是反对的声音并没有平息,未来带给社区工作者的压力只会陡增。

因为,这个事情并没有解决,他还是会去吵,继续上访,扰施工,甚至是暴力反抗的极端事件,或者躺在这里不让你施工。即使多数通过之后,遇到这种极端事件,加装电梯也走不下去。

对于少数人的声音这个政策是不太尊重的。政策是归政策,到最基层,操作实施的还是社区工作者。

如果他不希望变成一个救火者,唯一的选择就是在征求意见阶段,努力形成加装意见的统一,而共识形成最有效的手段还是“社区民主协商”

这一政策的出台对于加装电梯的影响是:前置式的民主协商会变得极为重要。

前两天社邻家和《中国社区报》举行了为期三天的第二期全国社区民主协商高级研习班,就是培训基层一线社区工作者的民主协商的实操能力。

(加上研习班的照片以及研习班的但要,可和陈怡对接)

 

大家在研习中都认为,民主协商的目标就是形成共识。加装电梯,以前是一票否决,可能是极个别人反对,现在的政策下,反对的人可能就有1/3了,这就成了一股你必须重视的力量。

戚建豪先生有一个观点,社区参与者有四类:一是破坏者,二是消极行动者,三是利益相关者,四是积极行动者。

加装电梯本是好事,是形成社区共同体的绝佳机会,如果这一公共事件并没有培育更多的积极行动者,而是培育了三分之一的反对者,并有可能产生更多的破坏者,那么这个事件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要打一个问号了

而对于社区民主协商,可能是一个更好的机会,因为怕出现上面的情况,前置式的社区民主协商变得更为重要。

为了不产生更多的破坏者,社区民主协商变得关键,要通过深度的民主协商,形成100%的共识。如何形成100%的共识?社区民主协商一系列技术的作用就派上用场了

(延伸阅读:100%共识,是慢还是快?——以临汾路街道探索老小区批量化加装电梯为例)

 

社区民主协商,如何把尊重做出来?如何让消极参与者变成积极参与者?如何做通不理性对抗怎么办?遇到奇葩怎么办?不妥协、协商不通怎么办?等等,都是社区工作者要面对的问题。总体上,是通过权力、权利、利益等手段,做通这些人的工作。

直面加装电梯这件事,的的确确会遇到一些刺头,或者破坏者,有的人就是天然的反对者,你说什么他都反对,但是通过了多次的民主协商,以及社会工作、群众的一些基本手法,以及耐心,使认识到其他人对于这个事情的共识,会权衡自己行为的后果,会慢慢有一个更为理性的情绪和行力。

当然,面对极端的破坏者,保护性施工、法律的手段也很重要。所以,一名促参专家说的好“社区民主协商的第一步,就是政府协商,取得政府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这样的案例也有很多。

当然,我们未必会碰上那么多的破坏者,当然我们更不希望那么多的消极行动者变成破坏者,这就是社区民主协商的重要意义。

社邻家联手促参专家郑思斯将推出“社区民主协商的10堂课”,敬请期待。

 

社区民主协商,你真的懂了吗?

 

现在物业问题中有一个现象很突出,居民意见很大,就是“被代表”现象,在投票决定一件什么事的时候,如果你不去投票,意味着默认、支持投票结果。

这两天我住的社区在换物业,一个是万科,另外一个是不见经传的一个物业公司。结果呢,那个不见经传的小物业公司胜出了,这两天群里就乱成一锅粥,大家纷纷在串联,在查票。

这说明什么呢?程序问题这么重要?没有经过深度的社区民主协商过程,而出来的简单化的流程,往往会引发社区矛盾,导致决策的翻烧饼,天天吵,换物业,结果反而不好。

所以,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过程的民主协商,这成了一个大势势。

大到习大大讲的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如何形成跨文明的这种沟通,比如一条跨国的河流生态保护到底怎么做?需要各个国家的这种协作、协商。

当然,基层民主协商也成为我们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织部分。民主协商它是社会治理制度体系之中的新的要求,这一次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在社会治理制度体系里,民主协商被正式地写到这里面。实践证明,民主协商做的好很多事就可以得到顺利的解决,并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社区民主协商中会涉及到哪些角色?

一是民主协商的组织者,可以是街道、居委、社会组织、居民自组织、社区单位、社区议事会等议事平台,都可以;

二是与协商解决问题相关利益主体——居民、社区单位、社会组织等等,在协商会议中

三是第三方,有的会涉及到促参员、提醒员、记录员这三个角色,有的是社会组织等等,共同推动会议的顺利进行。

第三方的位置如何摆?

虽然可能是拿了政府支持的经费,在这个时候,要注意定位的公正,而不是听政府,最科学的定位是以社区发展为最重要准则。

关于民主协商,社区领导、社区工作者有很多“怕”:

一是怕麻烦,本来一下子定了就干,经常认为问题让领导一个人定了就好。行政思维的习惯一下子难改。

二怕一协商矛盾扩大化,认为民主协商是麻烦,认为开了民主协商会导致矛盾的扩大,这是我们的固化思维习惯。要是民主协商会浮现出那么多矛盾意见,会导致特别复杂的情况

三是怕影响到威信。认为民主协商有损自己的的权威性

四是是怕影响工作效率,在社区里面事情繁多,下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事儿多活儿繁时间紧人累,这样的情况下,很多社区基层的社区干部,对于民主协商有抵触情绪。

 

由这些观念而导致的,关于民主协商的一些误区:

一是简单化,认为民主协商就是开个会,很简单、很随意,认为民主协商也没什么大的用处,没什么效果。除民主选举外,民主协商也包括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

    二是摆拍现象,走过场

三是私下里沟通,开会走过场。一致必须和政府、居委的诉求一致,才能开始议事

四是一次成功才能成功的民主协商

 

这样的一些误区,导致很多的基层的社区工作者,不愿意去用民主协商但是在今天,我们会发现民主协商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必须要重视民主协商这件事情。

最后关于民主协商是什么总结为两句话:

一个是大家的事情大家议,就是所有涉及到大家的事情,要一起来讨论,要使民主协商成为一个制度,成为一个常态化的事儿。

第二句话叫有规则的议,就是民主协商不是随便地开会,大家在一定的规则之下形成共识,这就是民主协商。

 

延伸阅读

    100%共识,是慢还是快?

——以临汾路街道探索老小区批量化加装电梯为例

 

一、背景

提高加快加装电梯速度是和时间赛跑争夺居民群众满意度的实在目标。

静安区临汾路街道临汾小区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小区,老龄人口比例达40%,居住在3楼以上的“悬空老人”占比20.8%,加装电梯的期待强烈。

该小区坚持100%共识,前面的过程慢了,但是通过“流程优化”,后面的建设速度快了,总体上的推进速度更快了。从2015年的4年时间建设一部,提速到2019年的10个月17部,单台电梯从酝酿到开工用时平均不到6个月。

目前,该小区电梯加装比例超过40%,且没有出现群众上访,使加装电梯实现从“一部部”到“一批批”,从“按年等”到“按月算”的效率提升。

二、主要做法

对此,临汾路街道详细梳理2015年第一台加装电梯的经验,对制约加装电梯效率明显的3个环节进一步地解剖麻雀、细分问题,以标准化、可重复的方式逐一形成破题方法,积累点滴优化,提升加装电梯的速度。

(一)分析反对加装背后的“真原因”,提升协调精确性,使100%同意加装从2年压缩到平均2个月

加装第一台电梯的4年中,有2年多的时间是用在引导该楼居民达成一致,同意加装电梯。这2年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反复分析求证部分居民不同意加装电梯的“真原因”。如,第一台电梯所在楼组2楼一位居民曾经担任过国企工程师,征求意见时反复强调加装电梯会影响楼房质量,经多次沟通,对方才慢慢透露实则是因为不想出资又担心影响邻里关系。最终通过做工作,这户居民不出资但是签字表示同意。

通过对不同意加装居民的“真原因”进行详细梳理分析发现,一方面这些大大小小、看似不同的“真原因”实际上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类型归并,另一方面“真原因”与居民的客观特点往往存在一定的对应性。对此,临汾路街道对加装第一步电梯时个案协调的“真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整合,并采集了部分外单位在加装电梯中发现的问题,形成了12类“真问题描述”,并就相关“真问题描述”对应居民的特征进行分析,形成了“问题-特点-方案”的参考对应关系。

表格一:“问题-特征-方案”对应关系表

反对加装“真原因”

对应居民特征描述

对应处理方法

1

担心影响采光与通风条件

房屋有窗正对电梯位置的居民

请居民实地参观建成电梯,打消顾虑

2

担心电梯进出影响家庭隐私

3

担心电梯产生噪声

4

不想出资

高层业主、房屋出租业主

动员其不出资,但签字同意

5

担心影响房价

有卖房意向的1-2层居民

待房屋交易后,做买家工作

6

自身没有获得感

1-2层居民

实施楼组环境改造项目

7

身体好走得动,装电梯没必要

中青年居民

动员其不出资,但签字同意

8

邻里矛盾

邻里关系不和谐居民

结合居委会帮困慰问等做思想工作

9

觉得工程费用偏高

有建筑行业从业背景的居民

街道增梯工作室邀请投资监理对工程费用把关

10

银行存款未到期

身体健康的中年老居民

动员其他居民同意其暂缓出资或分期付款

11

担心电梯后期运行费用高,增加经济压力

有房贷压力的中青年居民

动员居民用好政府财政补贴款,建立运行基金;引入电梯广告,增加电梯收入

12

担心电梯后期无人管理

白领中青年居民

建立后期管理方案,打消居民疑虑

后续加装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情况-问题”的参考对应关系,根据不同意加装电梯居民的一些基本特点预判他们反对加装的“真原因”,直奔主题,提高协调效率。从实际效果来看,相比于加装第一部电梯时达成共识所用的2年,临汾小区2019年启动加装的17栋楼宇,达成100%共识平均用时2个月,个案协调平均上门次数也从5次减少到0.5次,效率大幅提升。

(二)优化归并环节,切实优化协调流程,将研究确定各项方案的时间从1年压缩到平均15天

加装电梯从启动到形成实施方案,涉及需要协商确定的诸多环节,临汾小区在加装第一台电梯中,采用“一件事儿一商量、一件事儿一研究”的方式,以居民议事会的形式,由全楼居民对所有内容集体研究,有的环节还要多次开会协调。结果,共计召开居民议事会37次,花在开会和准备开会上的时间又有将近1年。临汾路街道对相关会议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有的事项之所以要反复开会研究,主要是因为提供会上决定的方案不成熟,要重新协商;有的会议筹备周期长、会上讨论无序,主要原因是参会人员过多。

对此,临汾路街道根据相关规定和实际操作需要,将假装过程中从发起申请到提请审批,明确为6个步骤,每个步骤中包含的工作环节,均结合成熟经验,建立了标准化的文本,确保上会讨论的方案的成熟度。

表格一:增设电梯各步骤的细分事项和相关标准文本

序号

步骤

事项

标准文本

1

第一步

发起申请

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申请书

2

第二步

推选代表

授权委托书

3

业主代表会自管小组成员征求意见表

4

业主代表名单公告

5

业主代表会自管小组成员名单公告

6

业主代表会议事决策规程

7

业主代表会自管小组电梯专题会议纪要

8

第三步

方案制定

资金分摊比例参考表

9

第四步

楼栋协商

增设电梯业主意见征询及协议

10

楼组意见征询结果公告

11

第五步

小区征询

小区业主意见征询公告

12

小区业主意见征询表

13

增设电梯项目征询意见的表决证明

14

第六步

筹集资金

可办理联名账户银行网点一览表

以此为基础上,建立了业主代表会和自管小组机制。其中,业主代表会由拟加装电梯的居民楼每户推举一人产生,自管小组由业主代表会产生。业主代表会和自管小组的职权、分工由本楼全体居民审定的《业主代表会议事决策规程决定》,分别负责加装电梯过程中的重大事务、日常事务,通过合理界定参与范围,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在依托标准文本做好会前充分准备、酝酿的基础上,对可合并的议事协调事项进行合并,做到一次会议审定多个项目。如,将发起申请、推举业主代表、确定业主代表会议议事章程,确定设计方案、选聘施工单位、明确资金分摊比例等近原分别开会征集意见、达成共识的事项,整合为一次“集中征询会”,有效压缩了议事协调周期。从实际效果看,临汾小区2019年17幢加装楼组平均召开议事协调会2次,相比第一幢加装楼宇减少了94.59%,平均用时也压缩到不到2周。

(三)条条联动与条块联动结合,切实提升审批效率,将办理各项手续时间从“大半年”降低到最快35个工作日

加装电梯的审批涉及区房管局、区规土局、区建管委、区市场监管局和市修缮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等相关部门,办理各项手续需要一项办好再跑下一项。安装第一台电梯时,有时候准备不充分一个事项要反复跑几次,最多的一个事项反复跑了7次。每重跑一次,也意味着要多等一个该环节的审批周期。这样,一个个环节走下来,也耗费大半年的时间。

针对这一情况,临汾路街道与区房管局密切配合,由区房管局牵头区规土局、建管委、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市修缮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等单位,为加装电梯项目提供“并联预审”服务试点。按照这一新的机制,相关部门在加装电梯项目在申请立项前提前集中介入,对项目立项、规划许可、房屋安全论证以及施工许可等内容进行联合预审核,确保相关材料符合要求,避免重复办理。同时,探索在区行政服务大厅设立“电梯加装一门式受理的窗口”,从原来的“跑几家”变为现在的“进一门”,进一步压缩时间、方便办理手续,审批环节所用时间得到有效的压缩。从实践效果看,临汾小区17台新加装电梯,审批用时平均为62个工作日,最快用时35个工作日,比原来的“大半年”时间实现了大幅度的压缩。

 

本案例由上海静安区临汾街道自治办提供共享

话题:



0

推荐

闫加伟

闫加伟

8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社邻家创始人,社区治理躬身入局者,19年公务员生涯,曾任上海某区文化局长;1年央企上海公司董事长;3年社会企业创业,善用跨界思维观察社会创新。长期从事自组织、志愿服务、公共文化、社会创新事业,指导数百家公益组织的成长发展。著有《草芥——社会的自组织现象》、《磨合的空间——政府市场社会融合发展模式》、《社区治理方法论——社会创新者说》;主编《社区治理方法论——88个案例告诉你》,参与主编《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精选案例汇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