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现在是年底,各类年会特别多,昨天参加了“环保加素度”第五届年会。

环保加素度是一个素食行业平台,创始人陆俊豪是环保主义者,也是素食主义者,后来就创办了“环保加素度”,把环保和素食结合在一起。

2016年,我和陆俊豪碰过一次,还举办过“一号社会创新群”专题沙龙,专门讨论素食行业,并写了专门的文章。两年多过去了,今天,中国素食行业发展到底怎么样?素食这个行业和社会创新到底有什么关系?今天专题讨论这个话题。

当天年会上,网红素食餐厅(不二花食)、连锁素餐馆(素满堂)等创始人做了分享,导演、歌手等一些名人也就素食谈了自己的感受。当天参加的还有很多是佛弟子,绝大多数是素食主义者,有的甚至是“胎里素”——从母亲那一代就开始吃素。当然还有农业、公益组织、投资、广告等各方关注素食的人。

这是一个非常单纯的聚会,食素群体是有情怀、有信仰、比较单纯的一批人。坚持吃素,身体比较健康,这种坚持还造就了精致文明的生活方式,因为“不吃朋友”(不吃动物),所以对大自然有一种包容和热爱,这方面比别人更加敏感,让人感到舒服。

我花了一个下午和晚上全程参加了年会。我一直在想,素食行业和社会创新是有什么样的关系?

素食行业是一个非常综合的事儿,既有产品,有文化倡导,也有项目,有公益组织,还有互联网平台,真的是一个非常大的行业。

这个行业和社会创新密不可分,很多素餐馆直接去申报社会企业,比如南通有一个素食馆,被评为优秀社会企业,有的还被美国机构评为B型企业(社会企业)。所以说很多素餐厅,包括素食推广机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社会价值、公益色彩非常浓

从社会创新的角度来看,素食是一个整合各方资源、需要联动各方参与的社会创新事业。就像年会参与者,不只是素餐厅,素食主义者,包括导演、歌手等等名人,包括广告创意、投资、政府相关部门等,大家都在推动这个事情,虽然各自角度不同。

有个数据表明,全国605万家的餐馆里面,素餐馆只有6000家,只有1‰,上海也就是8090家的规模,所以说还不是主流餐厅。其实在其他行业,无论是宣传、倡导、文化创意,包括践行人群,甚至社会组织等各个领域,素食其实都是小众的事,一个小领域的事。

但是,素食行业与大健康、环保事业相关,和美好生活相关,和社会文明相关,因此,是一个起心动念很大的领域,所以,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有的创投基金也开始投资素食相关企业。所以,素食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

今天,素食还是一个小众的事,那么,如何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怎么才样成为更多人践行的生活方式?我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从定位来讲,到底是信仰,还是情怀,还是产品?

当天年会上,大家都在说“不应该因为我们是素食主义者而去进行道德绑架。”有些餐厅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浓郁的宗教主义色彩,是不利于它的发展的。所以要去宗教化,不能把过多的信仰元素放到素食行业中,这样可能会失去大多数人。

素食也不是情怀,光靠情怀去影响,做不大的,也做不好。如果把素食做成一个一个成功的产品,素食的大众化会更容易些。当天还有很多产品可以品尝,有个来自西藏的燕麦即食粥,我尝了下,真心觉得产品特别好,所以也愿意继续买。这样的素食产品,通过一个人的好体验,人传人,就会有更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开素食餐馆的来讲,最重要的就是产品,要让大家愿意吃。这就是产品思维,素食创业和整个创业的理念是一致的。

很多素食餐厅的成了老年人餐厅,这里没有肉,比较健康,做的比较烂,老人喜欢吃,再加价格比较低,甚至有雨花斋这样的免费的素餐,导致老年人来的特别多。素食业者认为不能把它做成老年人行业,而是得年轻人者得天下,得女性者得天下。这一方面和社会创新的项目是一致的。比如说像公共阅读,不能只是说我有情怀,你应该加入志愿者,我也不收费,就能够吸引更多人来,而应该明白,最关键是推出来的项目能够吸引大家参加。

大家觉得最高的境界是,我做了一个餐厅,有人愿意加盟,或者有的投资基金要投资,快签约了,才回味过来,你这个做得特别好,但怎么就觉得怪怪的,你这餐厅怎么没有肉!

第二方面,谈一谈素食空间,也就是素餐厅。

关键就是素餐厅不应该成为低价、免费的代名词。雨花斋做的是免费的,有宗教色彩,但绝大多数的素餐厅应该是市场化的,有很好的运营,很好的收益,才能够开得更多更大。当然大家也不主张高端化,像上海有一个素餐厅叫“福和慧”,已经是米其林餐厅,人均消费800,这就有点高高在上,脱离大众认可的消费范围了。

我认为的一个方向是:素餐厅要做成生活方式集成店,是生活方式展示,多种素食业态汇集、集合、集聚的空间。素食餐厅也可以成为公共空间,可以进行国学、健康等讲座,可以做社群活动。就像茑屋书屋的创始人增田宗昭所说,日本社会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战后的极度匮乏时代,二是经济腾飞后,产品泛滥的平台时代,三是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时代。今天日本已经进入到了生活方式的消费时代。中国大城市也进入了这个时代,素食餐厅更多的不应再聚焦于怎么样充裕的供给素食,而是应该售卖一种生活方式,是健康、极简生活方式的集中展示、消费体验。如果素食餐厅朝这个方向发展,我相信会取得更好的业绩。

第三个方面聊一聊素食文化。

我总体感觉就是,素食的推广在不停的做,像“环保加素度”就在大力推进“周一吃素”活动,但是素食文化的推广并没有形成现象级的影响

有个台湾嘉宾分享,台湾很多年前倡导的是素食,但后来,从业者推动了一件事,把素食改了一个字,改成蔬菜的蔬,蔬食,自从这么一改,台湾的素食行业取得了大的发展。素食某种程度上还代表了宗教信仰、情怀或者小众文化,但是“蔬食”这个概念就是非常大众的啦

素食文化到底怎么样才能更好地传播?要把素食文化打造成一个现象级的文化现象,把它做成成功的社会倡导项目。现在总体上是有项目但没大影响,当天有个导演要拍素食主题电影,当然也可以通过素食文化的手势,名人效应,自媒体传播等等,形成集聚效应,共同打造一个主题,打造现象级的内容,像“关灯一小时”,拒食鱼翅,“零皮草”等等概念一样的影响力。

“周一吃素”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品牌,做成一个非常好的社会倡导项目。当然这是一个社会创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知、学、建、创、想”的过程,要在日常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体现这些内容,素食文化的倡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一点讨论一下素食事业。

素食这个事业,完全可以做成公益事业,素食本身的公益色彩是极其浓郁的,既环保又健康,倡导极简的生活方式,倡导与人和善、对动物友善的人文精神。做公益的话,可以成立素食行业联盟。

如果作为商业,素食是一个很大的产业,有人可以做平台,有人可以做媒体,有人可以做投资,有人可以专门做餐厅,有人还可以专门做专业咨询、专业策划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做的。

但是,如果推动的是素食这个事业的话,我还是觉得,通过社会企业的方式去推动是特别好的。既有社会价值优先,还有可盈利性,才能把这个事情做下去,才能吸引一流人才来做这个事情,一流导演愿意来拍这样的电影,一流歌手愿意去唱素食推广的歌曲,那么这样才有可能使素食事业做得更大。

“环保加素度”的陆俊豪在分享中说,现在是冬天,但是春天已经快要来临了;对于素食行业也是这样,现在可能还是冬天,但是春天还会远吗?

话题:



0

推荐

闫加伟

闫加伟

8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社邻家创始人,社区治理躬身入局者,19年公务员生涯,曾任上海某区文化局长;1年央企上海公司董事长;3年社会企业创业,善用跨界思维观察社会创新。长期从事自组织、志愿服务、公共文化、社会创新事业,指导数百家公益组织的成长发展。著有《草芥——社会的自组织现象》、《磨合的空间——政府市场社会融合发展模式》、《社区治理方法论——社会创新者说》;主编《社区治理方法论——88个案例告诉你》,参与主编《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精选案例汇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