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丰巢智能柜这两天成为热点,社区是块“唐僧肉”,人人都想得而食之。

很多社区商业模式都已变成线上线下融合模式,而最终入口就是社区,过了这道墙,才能顺利进入千家万户。所以,各类社区O2O、所谓的精准服务等等商业模式依然风头正劲。

而我认为:“丰巢智能柜们”遇到了社区工作者早就遇到的社区治理难题,社区商业的简单入口已经封闭

回首近20年来想进入社区的商业模式,有这么几个入口,简单而粗暴:

第一就是找政府,搞定街道或相关政府部门,我就不举例了,比如要在全市社区设立广告栏,其中2/3用来宣传小区文明,不乱停车、七不规范……,其他1/3用来做广告。搞定这些政府部门,就在行政力量的背书下直接进入到了社区。

二是找物业,把物业搞定,甚至直接找物业经理也成。比如做电梯广告,装个屏给物业多少分成,物业想想有利可图,根本不会征求居民意见就装上了。

还有一些是直接找居委会等等,都非常有效。

很多企业这么干了,很成功,不少已经上市了。

而今天,“丰巢智能柜”事件告诉我们,社区商业的简单入口已经关闭!简单粗暴的方式进入社区已经不可能了!

前些天,还有一些人来找我聊,说能不能找一个政府部门跟他们合作,发个文,把我的智能柜(又是智能柜!)、卖的产品或服务推到100个社区去。

我告诉他说,你这个模式还是上世纪商业模式。今天,你再找政府,政府不敢、不愿也不会接,甚至物业公司也不敢保证你这东西能进得去社区了!

“丰巢智能柜”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以往进去非常容易,当下他们却普遍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居民社区观念普遍提升,权利意识成为普遍共识。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再以简单粗暴方式搞定一个部门、一个企业、一个机构的方式进入社区,已经非常难了。

所以,“丰巢智能柜们”(加上个“们”,指诸多此类社区商业模式)已经碰到了社区工作者早就碰到的社区治理难题——社区多方主体参与情况下,如何确保多元利益的共赢和多方分歧的共识。“加装电梯”如此,“停车难”如此,“智能柜们”也是如此!

业主意识提升之后,社区出现多方利益、多元需求和多元诉求,社区治理面临的难题越来越多。

以往任何的简单一方都代表不了全体居民,物业代表不了居民,居委会也代表不了居民,甚至多数人也代表不了少数人。

这种情况下,追求快速、追求简单、追逐利润的社区商业模式和追求过程、追求共赢、追求共识的社区治理模式形成了宇宙大冲撞。

很多社区商业模式撞得头破血流,成功者甚少,撞死了不少。社区O2O一批批挂掉,上门服务的所谓专业社区服务企业纷纷倒闭,就连公认的服务非常好、模式非常好、占据70%市场份额的“丰巢智能柜”也难以幸免。据其公开数据显示,去年亏损7.8亿。

今天,这些社区商业模式必须要直面这些社区治理难题?因为,以前被代表的,现在觉醒了,居民们开始关注这些事了:

第一就是钱,以往大家都不关心社区,物业收了这个钱,只要有一部分给到维修基金就可以了,没有人去盯钱的多少和去向。

权利意识提升之后,企业要进入,收多少钱,市场是有价值的,这些钱不能再模糊,而要透明,这是社区的普遍趋势。

    所以,很多居民会帮“丰巢智能柜”业务算钱。你说你亏,我来帮你算,结果,上海有家业委会算出“每个柜子的利润是240%”

第二,大家计较利益,除钱外,还有一些利益,你把这东西放在我家边上,会不会烦到我。比如电梯广告,就会有居民投诉,电梯广告声音特别吵。更多的利益要照顾到。

第三,恰恰是最最难的,是感受度,以及由感受度而造成的分裂

有时,感受是一家一户的感受,可能你认为没什么。但社区就是人多嘛,都有业主群,就容易将任何一个小事情、小感受扩大化,产生超出想象的后果。

我听到过一个奇葩例子,一个农民动迁小区装了电梯广告,放的广告是明星大头照。当地有老理儿,活人大头照放墙上老盯着你看,老太太们觉得不吉利,碜得慌,就把这些电梯广告给砸了。

“丰巢智能柜”也是如此,后面涉及到不同居民的不同感受,这种感受把人群分裂了,分裂成了在家的人、上班的人;对时间敏感的人,不敏感的人;还有安全感的问题,一些单身居住的女性就不希望快递员上门。所以,你一收费,就会有一部分人不干了。

社区商业模式如果对居民感受不敏感,出来的收费放大了居民的感受,分裂了居民的认知,出点事也很正常,全国各地业委会纷纷声讨“丰巢”也在情理之中。

而社区工作者倒是看多了这种分裂,见怪不怪了。

“丰巢智能柜们”遇到了社区工作者已经遇到多年的社区治理难题,怎样关注各类居民利益,如何保障大家的利益,如何实现共赢,如何形成共识……这些问题也成为社区商业模式推出的时候必须考虑的问题。

我的结论就是:社区商业的简单入口已经关闭,这些大的商业模式想简单粗暴地进入社区已经不可能,甚至打擦边球也不行

社区当然是一块非常好吃的“唐僧肉”,但在这样的趋势下怎样才能吃得好?

社区商业模式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共赢”,靠砸钱,大资本模式,烧钱的这种模式,肯定行不通了。丰巢智能柜如果持续亏下去,肯定要走收费这条路,他也没有办法,但是有没有其他的好点的模式?

“共建共治共享”就是社区治理理念,如何让大家都能接受,能形成共识,甚至不能说,80%居民觉得好就行,要追求全部人群都满意。所以,市场调研及模式研判更要费劲了。

瑞士有个叫“米格罗合作社”,1851年就成立了,几乎全民入股,他们还数次击退了家乐福的冲击。这种模式不追求利润,而是公共利益以及长期的运营,有了利润还要分给股民们,并且每年有大量的捐赠。这个合作社的商业模式是基于信任的商业模式,并且是瑞士最大的社区商业集团。

今天想进入社区商业,必须要深度地运营,不可能只是简单的卖东西,卖便宜的东西。很多社区团购都没有成多大的气侯,因为没有形成信任。反而在上海出现了一些类似的消费合作社,基于信任的社群,做得还可以。

未来社区商业模式的探索中,不应只是外面的人(家门口的野蛮人)攻入社区,一些内生型商业模式值得探索(当然还没到风口),规模不会很大,都是社会企业,社会价值优先,只做周边邻居们的生意,促进邻里关注,邻里互助,可以产生大量的志愿者岗位,对接郊区的几个农场,基于信任,基于共同的价值观,比如大家都喜欢有机蔬菜等等,还比较灵活,运营模式更人性化。

此类的社区内生型的商业可能会有更大进展,而大型的资本逐利模式反而必然会遇到更多问题,因为他们也要面对社区治理的难题,并且基因中解决这些难题乏力。

这是我的判断,不一定对,欢迎大家批评讨论。

话题:



0

推荐

闫加伟

闫加伟

8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社邻家创始人,社区治理躬身入局者,19年公务员生涯,曾任上海某区文化局长;1年央企上海公司董事长;3年社会企业创业,善用跨界思维观察社会创新。长期从事自组织、志愿服务、公共文化、社会创新事业,指导数百家公益组织的成长发展。著有《草芥——社会的自组织现象》、《磨合的空间——政府市场社会融合发展模式》、《社区治理方法论——社会创新者说》;主编《社区治理方法论——88个案例告诉你》,参与主编《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精选案例汇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