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新基建”成为后疫情时代的一个热词,新基建包括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和新终端。

同济大学诸大建教授认为,疫情之后上海不仅要搞老基建,还要有新基建,要推动以15分钟生活圈为中心,大搞特搞社区更新的微基建。“新基建”落到社区的最基层,就要围绕15分钟生活圈,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特别是像医学观察点、社区体育健身点、隔离区的物流设施等等都要规划到社区之中。

他认为,社区“微基建”是政府、企业、社区三合一,规划建设和运营都是用户需求导向,需要什么补什么,在社区“微基建”这个层面,更多的是老百姓自己提出,与规划专家,企业合作策划、建设和运营。

所以,社区“新基建”充分体现社区治理思维,而不仅仅是国家层面自上而下的规制

    在社区“微基建”里,绕不过去的是现在各地探索得越来越多的“社区大脑”。

习总书记近日到浙江考察的时候,在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指出,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所以,杭州提出要规划建设“社区大脑”,探索制定全国首个《社区大脑建设规划》。“社区大脑”,已经从个别街镇的摸索,现在发展成为杭州这个城市在整体推动,充分说明了智慧城市的下沉。

近期,全国各地都在开始了这种摸索。在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极其重视“一网通办”,“一网通管”,此项工作成为上海基层政府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李强书记认为,这是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有力牵引,不只是技术手段创新,更是管理模式创新,行政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变革,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动城市治理全方位的变革。

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发现了这样的趋势,“社区大脑”的方向正在朝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发展,并且成为社区治理创新的一个最重要的热点。

有些地方,杭州、上海、重庆等市的基层社区,纷纷提出了建设“社区微脑”。市领导重视“城市大脑”,我们搞“社区大脑”;上面搞大脑,我们搞中脑、微脑。

第一眼大家可能认为,这不就是形式创新吗?挖空脑袋,迎合上面的关注点的政绩工程吗?

我发现,“社区微脑”这个事和很多基层搞的形式主义的项目还真不一样,“社区微脑”需要很务实,所有功能都是实打实的,一些居民问题必须解决,解决不了,你这个“微脑”就是“僵脑”,脑子僵掉了。

“社区微脑”是社区治理的一个新领域,是充分体现社区治理思维的“智慧城市”新玩法。

第一,“社区微脑”是智慧城市的下沉,是社区“新基建”的重要领域,也是未来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着力点。

“智慧城市”下面是“社区大脑”,很多地方建了“社区中脑”,到了基层就是“社区微脑”。

“社区微脑”就是朱大建教授讲到的“微基建”,围绕15分钟生活圈,这次疫情体现出来的一些新的需求设施要补齐,老百姓生活相关的非常细碎的智能化服务功能都将成为微脑建设的重要内容。

疫情期间,为减轻社工负荷,杭州市下城区长庆街道“长庆微脑·数字驾驶舱”增加智能寻呼机器人实现对居家观察人员的监督管理。通过机器人进行语音呼叫,居民应答即可收集信息,平均呼叫用时57秒,平均节省9.6小时/天,高效完成了对长庆街道高峰期923名居家观察人员的有序管理。

不只长庆街道,数字化的防疫已经深入杭州的各个角落。西湖景区利用“城市大脑”实时掌握景区人流量、客流量情况,为辖区内各管理处、街道、村社区面上防控提供数据支撑;杭州市场监管部门利用在1.4万台电梯中加装的智慧装置屏幕,宣传疫情防治的知识和政策;建德市将疫情防控指挥部设在数据资源局,通过“城市大脑”实时掌握医院发热病人就诊、医学观察动态趋势等情况……

“社区微脑”这个事,也会成为诸大建教授讲的“可以操作的民生投资”,事关居民的服务满意感、生活便捷度等都将向更深的社区层面推动。

“社区微脑”也是“万物智联”的物联网密切相关,会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同步,像智能物流,阿里推动的“智能微诊室”等服务,将会细化到家庭,这方面都是“新基建”的“微基建”,速度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第二,“社区微脑”一定要融入大数据、大平台,而不是自娱自乐、封闭的东西。

“社区微脑”一定要打通大数据。就像杭州一个整村回迁安置的小区“善贤人家”,他们自己做了一个“网络果果”,就是社区网格的一个服务小平台。

小平台运营后,数据越来越多,最后对接到了“阿里云”。疫情期间,“善贤人家”的社区微脑就实现了和杭州健康码的数据互通,小区出入码和健康码合一,社区微数据就在大数据平台上得以体现。

第三,“社区微脑”一定要充分体现居民需求导向和居民参与,以实用和务实为方向,提升居民的体验度。

无论是诸大建教授讲到的社区“新基建”,还是“社区微脑”,运作的逻辑都应该是社区治理思维

“社区微脑”的规划,任何服务功能的设计,“新基建”设施到底是什么,都要针对老百姓的需求。就“社区微脑”的功能而言,这个社区和另外一个社区是不一样的,体现的不是规划的统一,而是社区的多元。

像杭州“善贤人家”社区,住户40%是老人,那么最重要的功能就应围绕老人开发,比如80岁以上老人如果超过48小时没出门,系统就自动发出警告,这些功能和需求都是和老百姓的需求是紧密相关的。

“善贤人家”小区的“社区微脑”连上了阿里云之后,不断开辟新的应用场景,推出了物业报修、社区爆料、活动讲座、通知通告、办事指南、党员微心愿等等十几个服务的模块,以前,这些服务模块要靠社区工作者手动去做的,现在轻松几个键就迅速地实现报修报事,以及信息的上传。

杭州上城区清波街道推出人工智能系统“小清”,为社工们分担了大量压力,能完成健康码排摸宣传、最新政策解答等任务,未来还将在日常治理方面给大家带去更多便利。“小清”一天能打2000余通电话,后台0.5秒就生成了语音和文字记录,1秒之内完成同步分析,将数据归纳成6类:红码、黄码、绿码、在忙、未申请、需核实。完成排摸辖区的健康码申领情况,社工再核实重点人群。未来,街道还将“小清”打造成为社区治理的好帮手。先让“小清”介入两个日常场景,一是政策咨询解答与活动通知预约,二是为老人陪聊解闷与意见建议收集。

    杭州的观音塘社区建立了一个“智慧中脑”指挥中心,现在小区经常会有充电的汽车和电瓶车失火的事发生,他们小区都装了独立的烟杆报警器,如果有火情,大屏幕就会报出报警信息,同时还可以显示出距离火情最近的消防栓在哪里,有水没水,操作变得更为精准。

智慧社区、社区大脑、社区中脑、社区微脑……不只是“智慧城市”的脚,是“智慧城市”规划思维在社区的复制和微缩,不应只是多了一个智能化的手段和工具,更更应是新思维、新玩法,其间秉持的是社区治理逻辑,是社区居民需求导向,是社区居民参与的制度设计

“社区微脑”从投入上讲,肯定不应将重点放在各类传感器等需要巨额经费的硬件上,而因为其微,要放在一些小程序、轻应用上面,能借助大平台的借助大平台,能用的就拿来用,数据多了,用得顺了,再接入大平台、大数据。

这些智能化软件,不全是由自己开发,一开始功能也不需要全面,而是一个一个根据老百姓需求不断调整设计出来的一个小应用、小系统。

“社区微脑”更多追求的不是大平台、大数据,而是贴近居民需求,小功能,轻应用,是根据居民需求快速推出,不断调整,这才是社区“新基建”的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和新终端,这样的“微脑”有了,社区工作者才能真正的减负,社区才会更有活力。

话题:



0

推荐

闫加伟

闫加伟

8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社邻家创始人,社区治理躬身入局者,19年公务员生涯,曾任上海某区文化局长;1年央企上海公司董事长;3年社会企业创业,善用跨界思维观察社会创新。长期从事自组织、志愿服务、公共文化、社会创新事业,指导数百家公益组织的成长发展。著有《草芥——社会的自组织现象》、《磨合的空间——政府市场社会融合发展模式》、《社区治理方法论——社会创新者说》;主编《社区治理方法论——88个案例告诉你》,参与主编《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精选案例汇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