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两天《人民日报》有篇文章《那些吐过的槽,都成为我背的锅》,针对的是基层工作者减负的窘境。

背景是上周中办印发的《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2019年是基层减负年,习总书记近期要求,今年要继续强化基层减负,不要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山会海等等回潮。

那些吐过的槽,为什么都成为我背的锅?

那么,就社区工作者而言,吐的是什么槽呢?

情绪的槽,社区工作压力实在是太大了,紧绷不住了,上面又派下了什么莫名其妙的工作,又没有意义的事,于是吐个槽,也在情理之中。

甩锅的槽,为什么又加了一个统计数据,不是街道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吗,为什么又给我们社区做了。这个事情和我有什么关系?也不应该是社区做的事,为什么又给我们了?这些吐槽的目的是甩锅。

有一些吐槽是建议,《人民日报》刊发的文章也是从这个角度写的,我认为这个事应该这么做更好,于是吐了一些槽,提了一些建议。本来是好的事,结果建议转了一圈,还是你来操作这个事,于是这个槽成为了他正式背的锅。

情绪化的吐槽其实大可不必,社区工作的繁杂与压力已经有目共睹,每年的两会都会成为热点,尤其这次抗疫,大家对于社区工作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很高高度,所以,再祥林嫂一样的吐槽徒增自己烦恼。

当然,“情绪的槽”吐了也没什么用处。中央十九届四中全会里的精神很清晰,社会治理的重心向基层下移,服务资源也向基层下移,因此,基层不可能因为“减负”而不承担这些基层社会治理的事的。

因此,到了最基层,好多事情逃不过,即使你吐完槽,锅该背还是要背,不管情绪怎么样,当然,甩锅的槽最终也是甩也甩不掉。

这些槽我推又推不出去,别人都不背,最终还不得不背,就成了“背锅侠”。

作为“背锅侠”,最关键的是如何更好地背锅!

重要的是正确认识这些槽点,除了中央要求各级政府要自律,你不要老是把事放下去之外,对于基层社区工作者而言,要正确处理好这些槽,把对这些槽处理当作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能力的契机。

首先就是权责明确的锅不得不背,这是你的职责之所系,就像抗疫,这种锅不得不背,物业不肯干,你要顶上去,这是权责明确的锅。

还有就是居民需求的锅,居民需求就是社区工作者的日常工作,这是日常的锅,就像柴米油盐酱醋茶似的,日常的事当成生活方式来做。

还有,很多事情要艺术的背锅,称为“背锅侠”,要研究如何更舒服的姿势。

有些事可以朝上反映,能甩的锅要甩掉;有的锅,可以把居民动员起来,社区工作者应该成为居民自治、社区共治的起点,成为居民参与的激发点,这就是社区治理的精细、科学和艺术了。即使来一堆锅,哪怕再多,就像一个魔术大师,我都可以把玩得很溜儿,这就社区治理之美。

社区营造界有一句名言叫“谁主张、谁受益、谁负责”,可以完美的把这个话题闭环。

你提出了主张,吐了槽,是想实现自己的愿望,最终受益的是你。那么,负责的也应该是你。但要做一个好的“背锅侠”,让更多人,包括上级对这个事重视,要把这个事情从由社区负担变成各个部门的负担,从居委会负责变成社区单位、居民共同负责。

谁受益谁负责。最终的推动者,尤其到了社区的事情,避无可避,必须担起来的时候,就不得不去艺术性的来背这些锅了!

话题:



0

推荐

闫加伟

闫加伟

8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社邻家创始人,社区治理躬身入局者,19年公务员生涯,曾任上海某区文化局长;1年央企上海公司董事长;3年社会企业创业,善用跨界思维观察社会创新。长期从事自组织、志愿服务、公共文化、社会创新事业,指导数百家公益组织的成长发展。著有《草芥——社会的自组织现象》、《磨合的空间——政府市场社会融合发展模式》、《社区治理方法论——社会创新者说》;主编《社区治理方法论——88个案例告诉你》,参与主编《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精选案例汇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