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的智能化,是不是“城市大脑”延伸落地到社区就可以了!
这次疫情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线上和线下模式融合的趋势,一些没有线上的行业纷纷有了线上服务。
一般认为,社区治理不就是纯线下的事吗,面对面做群众工作,而武汉在疫情期间已经开始拓展线上社会工作,所以,线上和线下融合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创新的热点。
当前很多城市在推进“城市大脑”,上海、杭州等地都已经卓有成效。“城市大脑”是一个城市整体上的“智能化”规划,像上海专门成立...
这次疫情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线上和线下模式融合的趋势,一些没有线上的行业纷纷有了线上服务。
一般认为,社区治理不就是纯线下的事吗,面对面做群众工作,而武汉在疫情期间已经开始拓展线上社会工作,所以,线上和线下融合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创新的热点。
当前很多城市在推进“城市大脑”,上海、杭州等地都已经卓有成效。“城市大脑”是一个城市整体上的“智能化”规划,像上海专门成立...
当前,开发商成为众矢之的,但在地产界,有“四大神盘”之说——四川成都的麓湖,福建的聚龙小镇,河北的阿那亚,杭州的良渚文化村。
“四大神盘”为什么神呢?
上周和成都麓湖社区基金会的负责人聊天,她说麓湖居民来投诉,说麓湖的活动太多了!群里活动太多,参加不过来!
聚龙小镇有一个“信用良品店”无人超市,你起码得弄个摄象头吧,他连摄象头也没有,收银员更没有,仅仅在出口处放置了一个透明的收银台和用于记录...
每天都会和社区工作者交流,近期做了一个“社区工作者画像”专题调研,对于60、70、80后社工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一个一个个案积累,逐渐清晰起来,画像就出来了。
今天描述一下60、70、80后社区工作者的画像,大家也不要对号入座,不要过分挑剔啊。我只是描绘了一些共同特征,但未必是每个人的特点。
所以在此和大家说声抱歉,希望大家能够理解,画像是轮廓,而不是具像。
60后
思维模式上,充分体现出了集体...
和很多社区一线社工、居委会书记,街道书记、主任等等领导交流,大家有个共同的感觉,有个很痛的痛点:社区缺人,尤其是缺积极行动者。
参与社区活动的人比较单调,都是老年人,并且有几个特点:一是对社区有所求,来享受免费服务,来打发时间,来交朋友;二是被动接受,被动地接受服务,接受活动安排,主动参与很少;三是对社区服务品质无所求,你做得好和差他们也不太关心;四是都没有什么资源,对于社区,这些人的参与,充其...
今天一个朋友在群里发了一个内容说:我真的服了,我们居委会网上预约口罩,不仅要填身份证号,还要拍身份证照片,还要拍房产证照片!
她说:没事找事!如果居委会对居民情况熟悉,是不会有这种强制性要求的!
现在发口罩是个热点中的热点,而你们哪儿是怎么发口罩的?
社邻家发起了一个小调研:各位小伙伴所在的街道或者社区发口罩是怎么发的?以此为例:坐标上海,按照一户5个,先去居委会登记申请,或者线上预约登记等候...
加装电梯是近来社区难点中的难点。2019年12月25日上海开始实施市住建委、市房管局等十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具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的若干意见》,新政策改变了原有的业主意愿征询通过比例,由90%放宽到了2/3。
我一下子惊呆了,半年前,我参加过一次市政府相关部门召开的“加装电梯”专家论证会,大家讨论的一个焦点还是“要不要取消一票否决”。
政策出来了,更加放宽,不光是取消了一票否决,还把90%放宽到了...
这两天去一个街道听到一个案例,一个小区停车一直成问题,业委会被人质疑,闹情绪不干了,小区管理一塌糊涂。有一些积极分子觉得你们不管我来,就成立了业主停车自管小组,还有个办公室,挂了个牌子来。这个事居委会并没有参与,后来被发现之后,做工作先取缔掉了。
这个事件说明,涉及到自己的利益,老百姓是有自治动因的,如果动员起来,是有力量的!
业委会本来就是一个把业主汇集在一起对社区物业事情进行自治的组织,应...
今天我做一次知识的搬运工,分享交流一下一次沙龙讨论过的观点。这次的沙龙是17年一号社会创新群的第一期沙龙,讨论的主题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导则”,即2016年8月上海市规土局发布的一个导则。大家就此做了深入的交流,我想对孙大伟博士以及其他人的一些观点,在这里做一下解读。
规土局出台的这个文件讲的主要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其实,在十多年前,在有些街镇、区,已经提出了15分钟服务圈。但是从服务圈到生活圈,还是...
上周看了一个新闻,一个社区工作者向记者吐槽,说他手机装了19个系统(指各类要填报信息的软件)。
19个系统就是“智能化”吗?对于社区一线工作者而言,这就是智慧社区,就是社区治理“智能化”工作吗?
答案肯定不是!我近期就”智能化”做了一些调研,做了一些思考,和大家做个交流。
当前,所谓的社区治理“智能化”存在很多问题:
1、受不了。开头的例子不是个案,大家普遍都有困惑,19个系统对于社区工作者来讲...
今天讲一个可以引起撕裂的话题——这次疫情,社会组织到底有没有发挥作用,发挥了多大作用?
一个多月之前“一号社会创新群”举办了第80期线上沙龙,主题是“连线武汉一线的社会组织”,发了一个召集令,其中有句话“上一次沙龙之中有来宾提到,冲在抗疫一线的是大量的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社会组织和社工机构似乎并没有发挥多少作用。所以这一次沙龙专门来进行讨论,到底是视野不同带来的认知差异,还是因为宣传不够造成的误解...
这些天,意大利人受疫情影响纷纷在家隔离,于是发挥“意呆梨”人的艺术细胞,在家举办起了“阳台演唱会”,乐器、舞蹈加灯光,不管在哪唱都有热情观众的捧场。
网上看了这个视频,特别有意思。此类的事在武汉等地社区也上演过,网上可以搜到不少类似新闻。
对中国而言,疫情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我觉得已经到了要理一理,疫情究竟给社区留下了什么了?
首先留下的是居民和社区的全面连接。以前我们老说,城市社区都是“陌...
昨天接待了一个外地参访团,里面有很多刚当社区书记的年轻社区工作者,他们普遍有个困惑,作为新书记,责任特别重大,但是没什么权力,班子里的人都是上面安排好的,用谁不用谁自己说了不算。给了你一批人,就得带着这批人干。当然,这是作为党和国家的体制安排,很难改变。
社区里面有一种普遍现象,年轻的社区工作者越来越多。
年轻社工,年轻书记,这么的团队怎么带,书记怎么当,怎样才有战斗力?
有一个现象特别可怕...
一个多月前的疫情期间,有一个新闻刷屏——武汉嫂子的“汉骂”,在网上搜一下就知道了。
起因是什么?武汉嫂子怼的是居委会,指责居委会一开始什么都不管,也管不了,都是业委会在管,几个热心的人,大家通过各种关系找口罩、团购物品食品,自我管理得挺有效的。这个时候居委会进来管,并且态度比较生硬,有点“接管“的意思。武汉嫂子一怒而起,就开始了“汉骂”。
自治是社区治理之中最最薄弱的环节,德治、法治、自治、共...
丰巢智能柜这两天成为热点,社区是块“唐僧肉”,人人都想得而食之。
很多社区商业模式都已变成线上线下融合模式,而最终入口就是社区,过了这道墙,才能顺利进入千家万户。所以,各类社区O2O、所谓的精准服务等等商业模式依然风头正劲。
而我认为:“丰巢智能柜们”遇到了社区工作者早就遇到的社区治理难题,社区商业的简单入口已经封闭。
回首近20年来想进入社区的商业模式,有这么几个入口,简单而粗暴:
第一就是...
这一次疫情是一场大考,大家都深有体会吧。这场大考来势汹汹,对于社区的资源、动员、机制等都进行了压力测试,一下子各地的社区治理水平原形毕露了。
有意识的是,这次疫情中,我们看到了社区治理各个发展阶段的情形:
第一个阶段,“群众工作”阶段。
典型的特征是什么?就是以前常讲的群众工作,发动群众、动员群众,居委干部多是我们称之为“大妈”、所谓的婆婆妈妈的居委会。
工作方式是传统的社区工作方法,比如...
今天交流一个近期一直思考的话题——社区议题。
“社区议题”变得为什么越来越重要?
当下社区发展的方向很清楚——越来越朝“美好生活”的方向发展。
硬件设施、社区管理等各方面已经逐步得到解决,随着小康社会的实现、居民“美好生活”的期许,涉及到的话题越来越多,这些话题就是一个一个的议题。
在国家层面上,很多重大的倡导、重大议题都要在社区落地,比如说新时代文明实践,怎么个实践法?社会主义价值观,最...
大家都说这次疫情是场“大考”,很多工作一试分晓。
很多这种优秀的典型,天天媒体报道,你也可能去参访学习过,不预约、不打招呼还没人接待,这些典型风光得很。
但这次疫情之下,这些典型表现得如何,分数高不高?答案是未必。典型到底是真典型还是假典型?居民的数据是不是精准,有没有水分?你一下子能动员多少人?你的社区单位是不是愿意捐钱捐物大力支持?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日常治理能力来了。
典型可以分很多类。 ...
这些天全国在开人代会,讨论热点是《民法典》。《民法典》极为重要,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保障”的大法。因为《民法典》是百科全书,几乎涉及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区治理的诸多工作、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法治保障”,但是很多内容上升不到正式法律管辖,体现的只是“法治化”约束,更多的是自我约束、道德等社会约束。客观上,社区生活是需要“社区软法”来规制的。
这些“软法”,有的地方叫“小区宪法”,就...
这两天《人民日报》有篇文章《那些吐过的槽,都成为我背的锅》,针对的是基层工作者减负的窘境。
背景是上周中办印发的《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2019年是基层减负年,习总书记近期要求,今年要继续强化基层减负,不要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山会海等等回潮。
那些吐过的槽,为什么都成为我背的锅?
那么,就社区工作者而言,吐的是什么槽呢?
情绪的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