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来“破圈”一词挺热,物业公司也在“破圈”!

 

    上周参加了长宁仙霞的“党建引领业主自治”论坛,有一个长宁区的物业公司近两年已经成立了四家社会组织,做加装电梯、社区服务、养老等事。

 

       物业公司频频“破圈”,他们要干嘛?

    有的物业公司成立“友邻基金”,是社区基金会的雏形,有的直接成立社区基金会,有的把自己的物业办公室空间变成居民共享的客厅,颜值很高。看来,物业公司一直在“破圈”。

 

    论坛上,主持人频频问这家物业公司,为什么你们坚持服务那么多老小旧破的小区?这些小区明明是亏损的,除了“责任感”这一句轻飘飘的话,除了国企这个帽子之外,还有其它原因吗?

 

我补充说,是为了未来!

 

     物业公司的事真不好干,尤其是老小旧破社区,收费特别低,低到几毛钱的在上海也有不少。

 

     物业从业者有一个自嘲的话“上辈子作了孽,这辈子干物业!”

 

    这样一个不挣钱的行业,为什么这么热?近期,物业和地产公司分拆上市是资本市场的热点,物业公司纷纷收购可以讲故事的项目,所以频频“破圈”,比如收购养老项目,讲养老故事,尤其收购社会组织,讲社区营造的故事。

 

    以往,地产公司开发房子,拿地、开发、圈钱、走人,就“四步”,物业不挣钱,他们根本就不愿管,随便找一家就转手了。但后来,不少地产公司就后悔了。有一次和一个地产老板老板聊天,他当时开发完房子物业管理就交给别人了,后来又看重了物业公司能挣长期钱、挣未来钱的优点,想要收回这个小区的管理,但对方开价1000万。

 

    像彩生活、中民物业这样的企业,纷纷在收购物业。这样的尝试是从资本层面上操作的,严格意义上还是市场圈的事。

 

      但是,近期又有一些新发展、新趋势,体现为三个方面的破圈。

 

      第一是“破圈”到墙外。

 

 

    物业公司不光管小区内部了,“破墙”破到马路上。像万科物业开始做城市综合服务商,既有小区内部的物业服务,也有马路上的服务,管绿化、管基础设施,还有复合型社区、商业综合体的服务,这就很全面综合了。万科号称是在革命性的探索物业服务新模式。

 

       第二是墙内的“破圈”

 

       在小区内去做传统物业服务之外的事,就像一开头讲的,物业成立社会组织,做加装电梯、解决“停车难”问题的服务,自己做社会组织,不只服务于自己的物业小区,还服务于其它小区。

 

       墙内“破圈”是一种自我挑战,破了自己传统物业业务。

 

      第三是自我“破圈”。

 

    用“凤凰涅槃、破茧而出”这个词描述挺贴切。物业公司自我突破,提供高品质服务,做商业化的进家门服务、管家式服务,做社群,做活动,做业主健康跑活动,甚至承接政府项目,做社区营造。

 

     近年来,全国各地物业公司都在做墙内“破圈”、墙外“破圈”和自我破圈的摸索。总的趋势是,物业公司越来越重视社区,甚至介入了社区营造、社区治理、公共服务领域。

 

    党建引领“三驾马车”中,物业是极为重要的主体,物业公司的“破圈”,是大形势之下的自我挑战和跨越,对于社区工作者而言也是乐见其成的事。

 

     物业公司“破圈”社区治理有没有优势?

 

     有!并且极具先天优势。

 

 物业公司天然深耕社区,在为居民服务中已经有了深度的连接,他们在社区中有人、有钱、有活、有专业,还有关系,所以他们去做家装电梯,做养老,还是去做社区服务,都具有先天优势。这些优势,社区社会组织都不具备的。

 

      还有一个趋势,很多社会组织也在“破圈”,在破物业的圈。

 

     成都鼓励社会组织成立物业公司,并且鼓励注册为社会企业。

 

   现在,成立物业公司的门槛降低了,2018年2月的时候,建设部已经出台政策取消了“物业服务企业资质”。因此,社会组织成立物业公司没有政策障碍,但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内部壁垒,这毕竟是人家的圈,人家有自己的专业,有怎么样不亏钱的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包括价值观也不一样,人才、团队更为不同,物业公司的学历水平和平均收入和社会组织行业还是有极大不同的。

 

     社会组织去做物业公司有没有先天优势?

 

    也有!优势在于与人连接的专业优势,和政府协作的习惯和理念,这都是先天优势。

 

    物业具有天然的社区属性,管的是一些社区共有物权,服务居民生活,营造美好社区。物业公司是天生的社会企业:

 

  1、肯定要有点社会责任感,因为毕竟是做社区服务的,没有政府不答应,老百姓也不答应。所以,很多物业在主动建设“红色物业”。

 

    2、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问题,物业公司本是市场化运营,要挣钱的。

 

  3、用创新的手段解决社区问题,以往,物业公司服务很传统,体现不出来。而当下的频频“破圈”则看出了这一端倪,这些“破圈”都是社区治理创新,用创新的手段去解决加装电梯、停车等社区难题。

 

    纵观物业行业,无论是物业企业想“破圈”社区治理,还是社会组织想“破圈”物业,都会看到物业行业浓浓的社区属性、天生的社会企业物质,以及这一领域社会创新的无限空间和未来。

 

      正因为有了空间和未来,才会吸引这么多人要破圈。

 

 

    这里面最难的是人,是人才,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服务标准、项目创新、资源整合等等一系列的事,这些事背后是深刻的社区治理思维。

 

  我有一个判断,无论你想如何“破圈”,只要是物业行业,社区治理的基本理念、知识都是相关机构必须具备的;只要你想“破圈”到这个领域,必须掌握社区治理的认知。

 

  同时,政府各方面要求、工作力度越来越大,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党建引领的“三驾马车”机制都成为了标配。

 

    在这样的大形势之下,对于物业公司和想进圈的各类机构的综合赋能变得极为重要。

 

    像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推出的社区领袖学院,赋能对象既包括基层社区工作者,也包括社区达人,当然也包括了物业等机构的能人达人。

 

    国内也已经如此,像成都、上海都已经在对社区治理参与的多方进行培训,这样的培训就是整体赋能,培训对象不再是单独分散,培训物业就只培训物业,培训居委会就只培训居委会,而是呈现出了综合赋能的特点,让物业公司和社会组织在一起培训,一起交流,一起参加工作坊,一起开沙龙。我们会看到在浦东、长宁等区的基层社区治理培训班上看到这样的状况。

 

      这样的目的是什么呢?

 

    形成共同认知,共同认知非常必要,尤其在社区治理方面,多方共识、共治、共享这样的基本前提下,有了共同的认知才有思想共识和行动共识。因此,对于党建的理解,对于社区治理机制的了解,对于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些知识是所有和社区有关的人都应具备的。

 

    大家都在破圈,破完小圈之后,形成一个大圈,大的治理圈,无论是圈内圈外资源都融汇到这个大圈之中,这是“共融”。

 

       最终,由共识而形成的共同行动才能使社区更美好!

 

话题:



0

推荐

闫加伟

闫加伟

8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社邻家创始人,社区治理躬身入局者,19年公务员生涯,曾任上海某区文化局长;1年央企上海公司董事长;3年社会企业创业,善用跨界思维观察社会创新。长期从事自组织、志愿服务、公共文化、社会创新事业,指导数百家公益组织的成长发展。著有《草芥——社会的自组织现象》、《磨合的空间——政府市场社会融合发展模式》、《社区治理方法论——社会创新者说》;主编《社区治理方法论——88个案例告诉你》,参与主编《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精选案例汇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