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上周看了一个新闻,一个社区工作者向记者吐槽,说他手机装了19个系统(指各类要填报信息的软件)。

19个系统就是“智能化”吗?对于社区一线工作者而言,这就是智慧社区,就是社区治理“智能化”工作吗?

答案肯定不是!我近期就”智能化”做了一些调研,做了一些思考,和大家做个交流。

当前,所谓的社区治理“智能化”存在很多问题:

1、受不了。开头的例子不是个案,大家普遍都有困惑,19个系统对于社区工作者来讲,导致一个问题,就是“受不了”。

19个号称“智能化”的软件,代表了起码19个条线认为的“智慧社区”,19个系统背后可能是50个工作群(条线或地区、单位的群都有),群里全是催报内容,这些事给咱们社区工作者造成了极大负担。

”智能化”、智慧社区的其实本意是希望能够减轻基层负担。2010年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里边,已经明确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减负增效”。但这个目标从目前看效果不明显,或者说是恰恰相反。

2、搞不懂,大家觉得”智能化”这个事,好高大上,好像和自己挺遥远的,自己也搞不懂,大家不就是被动的,上面有什么系统下来我们就用什么。

还有,一些具体工作人员,比如街道工作人员,也搞不懂“智能化”是什么,怎么做,但是上头领导要求搞“智能化”,他被要求去基层指导“智能化”,但是他脑子里对“智能化”没有知识框架,所以很懵。这个事,大到智慧城市,小到社区微脑,对他们来讲都是知识盲区,自己搞不懂,也挺难给社区工作者解释什么是“智能化”的!

3、搞不定19个系统还是几十个系统,要是能搞定呢也不是个事,但是搞不定,这些系统可用性差,经常出BUG,浪费了大量时间。社区工作者、居民们也搞不定,比如一个软件要装,但操作起来很复杂,老人家就搞不定。

4、搞不起。很多地方将社区治理“智能化”搞成了拼硬件,一个街道的“社区大脑”投入就有9000万,而这些钱都用在了买传感器、摄像头、一线巡查执法终端等设备上,几乎全是硬件投入,而这样的以硬件为内容的“智能化”基层不可能搞得起。当然,我认为,这也不是社区治理“智能化”的重点。

 

“智能化”是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指标,国家层面肯定会大力推动,包括当下的“新基建”,也将是将“智能化”推向更深层次的契机

“智能化”到了最最基层社区,涉及内容主要有这么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行政类的事务、服务,就是政府如何更好的行政,百姓如何更好的办事,网上办手续、网上证明、网上证照申请……在线上走,这个方面,各地“智慧政务”、“一网统办”发展得都比较快。

第二个方面是社区一些商业服务,在家里如何定餐,怎么为老人服务等等这些事。

第三个方向是社区自我管理和服务,这块就是社区自治内容。

这三块内容,基层社区工作者要如何应对?

就第一方面而言,针对政务服务,政府会有科学的规划,比如上海在推“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提出的目标“一网统办、一网统管”,更多的是硬件设施升级,包括“新基建”在社会治理领域的深度应用。对基层社区来讲,用就行,上面有什么要求,就怎么用,只要用得顺畅;用得不顺畅,把数据反馈回去改进即可,因为这是规定动作、规定程度、硬性要求。

当然,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信息、数据打不通,碎片化现象严重,各种数据都要填报,就是19个系统的由来。但对于最基层,你也没什么可以作为的空间,影响不了,所以不用太多考虑。

第二个方面呢,社区商业服务这一块,市场是最敏感的,他们无论推软件、硬件,只要有利可图,都会有各种竞争,所以推出来的智慧服务都能保证基本的好用。对基层社区的建议是,对接大企业的大应用、大服务、大硬件,他们有钱就装,像一些智慧停车、智慧送餐等等,商业机构愿意去做,社区来依托他们就可以了。

第三块就是社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这块既是弱点,也是重点,也是我们可为的地方

智能化的需求应该来自于社区,而社区是多样多元的,比如这里需要推社区更新,那里需要服务老人,另一个需要做社区议事,各不相同,如果统一用上面的那些平台,往往不好用,还不符合小区的特点,因为上头推出平台的逻辑多是行政逻辑,而不是需求逻辑。

社区“智能化”的本质是治理思维,就像“社区规划师”的本质是社区参与,而不是规划得多么专业。越到基层,更多体现出来的是社区参与逻辑,不一定只是硬件,只是行政类管理和服务,只是自上而下的管理和填表。

如何做好社区自我管理和服务这一块的“智能化”?

1、要有开放思维。大家不要觉得“智能化”是多么高科技,技术的本质实质上是“模块化的拼组”(可参阅《技术的本质》一书),网上各类模块十分丰富,如果社区里面有软件开发公司老总,有程序员,或者社区企业中有软件公司,就可以说服他们支持一下,编个小程序,推个小软件,比如一个社区议事的软件,付他们一点劳务费这个事就解决了。

疫情期间在武汉有不少小区就推出了这样的小程序,程序员在家没事干,那帮我们开发个小软件,然后很快就能做出来,上海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所以说,要以开放思维,就是社区治理的多方参与思维,充分利用社区居民、单位资源,推动社区治理“智能化”。

2、整合,上面有19个系统,到了最基层应该只有一个数据库。因为这次疫情,人口数据已经有非常好的基础,如果再有一个小软件能够把这些数据库都用起来就好了。

并且就这一个,上面要什么信息、数据都可以对接。当然有人会说,上面软件太复杂,对接起来就不容易,那就是上面软件的事了。对于一线来讲,要有一个能用得了的不断更新的数据库,这就需要整合起来。

3、实用为王,网上已经有很多小程序、小软件、小应用,比如怎么样成立业委会管好业委会,你就没有必要再去研发一个。有很多做调研的、做办公的、做活动的,像家政电梯、宠物管理软件,拿来主义就可以了,实用为王。

4、小而美,社区冶理的“智能化”绝对不要追求高大上,因为也没有钱,要追求“小而美”。这才是社区治理的实质之所在,因为社区太多元,太独特,太有个性,太不一样,你若追求大,那么成本肯定HOLD不住,小程序、小应用、小软件,就可以了,我也不追求全面,社区有这个需求,需求还比较集中,就盯着这个需求做出个小软件就行了,这样才可能把成本控制在可以控范围之内。

对于最基层来讲,社区治理“智能化”的本质还是治理思维!

话题:



0

推荐

闫加伟

闫加伟

80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社邻家创始人,社区治理躬身入局者,19年公务员生涯,曾任上海某区文化局长;1年央企上海公司董事长;3年社会企业创业,善用跨界思维观察社会创新。长期从事自组织、志愿服务、公共文化、社会创新事业,指导数百家公益组织的成长发展。著有《草芥——社会的自组织现象》、《磨合的空间——政府市场社会融合发展模式》、《社区治理方法论——社会创新者说》;主编《社区治理方法论——88个案例告诉你》,参与主编《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精选案例汇编》。

文章